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一颗枣子的启示

一颗枣子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4-08-16 10:50:48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先来看杜甫的一首诗,叫做《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说的是自己身边的一次换位思考的小事。我们知道杜甫他在四川生活的时候,搬到草堂去以后,他先前所住的房子就腾出来,让给了吴郎来居住。吴郎是比杜甫年龄要小一些的,所以杜甫给他的这首诗的名字叫《又呈吴郎》,是表现了对吴郎的一种尊敬、尊称,而且是“又呈吴郎”,再一次给吴郎写信,说的是什么事情呢?堂前扑枣任西邻,说杜甫以前在此地居住的时候,房前种着几株枣树,每到枣子成熟的季节,有西边的一位老邻居,无食无儿一妇人,她常常来打枣吃。那么杜甫走了,吴郎来了,吴郎他很有产权意识,他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他说这个老妇人你整天来我们家打枣吃算怎么回事呢,所以吴郎就把自己的房子和门房前的这几株枣树用篱笆给圈起来了。那么这个老妇人她既没有子女赡养,也没有经济来源,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她没有什么文化修养,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说道。有一次她见到了杜甫,她就跟杜甫埋怨。她说啊你走后我生活还不如以前呢,以前我还可以到你家打几颗枣果腹充饥,现在你走了,吴郎来了,圈了一圈篱笆,枣也吃不成了。我们看这位老妇人跟杜甫没有任何的瓜葛,没有任何利害的联系,杜甫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因为他跟她非亲非故,毫无瓜葛。但是杜甫为了这样一位无食无儿的老妇人,又一次给吴郎写信,他说“堂前扑枣任西邻”,就让她随便打枣吃吧,因为她无食无儿一妇人,她是多么不容易啊。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这是整首诗写的最有力度的一句。不为……宁,只缘……转,这种转接连词的搭配,增进了说话口吻的力度,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那种真切。他说一个人如果不是困穷到了极点,他怎么会靠打别人家枣树上的枣吃为生呢。她来打枣吃的时候,也不是那么理所应当,她来打的时候也是胆战心惊,也是恐惧的。如果我们体会到了这位老妇人,她在打枣时候的那份胆战心惊,那份不安,我们应该转而对她更亲切才是啊。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的这两句诗就有了一种换位的思考,对于弱势群体,对于有求于自己的人,你能否从她的位置来思考。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当然杜甫也要往回说一说,也要给这个吴郎面子,说这个老妇人也许是想得多了,对你这个远方来的客人还不了解。但是你确确实实的是插了一圈篱笆,容易瓜田李下,引起这个老妇人的焦虑。已诉征求贫到骨,如果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社会、国家,正思戎马泪盈巾。这是杜甫了不起的地方,他可以换位思考,他可以关心弱势群体。在城市里看到那些农民工,看到那些快递小哥,我们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还是说我们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因为我们本身并没有不同,只不过我们比较幸运,可以读书,可以受教育,而他们因为种种的因由,或许他们比我们更勤奋,比我们更努力,但目前的状况却是可能他们进城晚,还有很多在苦难的边缘上挣扎。这里杜甫就是运用转承连词,给我们一种叙述口吻上的直接感染,把我们带入到这种场景之中,使我们身临其境,好像也是听到了杜甫这样的一种训诫,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我们如果体会到了他的这种恐惧、不安,他的这种不得已,应该对他们更亲切才是。我们在社会上无论生活、学习还是工作,将来都会遇到很多的人士,切忌不要自己站在一个高高的道德的制高点上,去颐指气使,说你们是怎么怎么样,我怎么怎么样,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去替别人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