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婚礼流程
喜娘习俗是发端于闽侯县及福州地区婚俗中的一种传统礼仪习俗。
主持这一仪式的司仪为中年女姓成员,民间俗称“喜娘”。喜娘在婚礼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参与从议婚之初的纳采、问名、纳吉(又称过文定)、纳徵(又称过大礼)、请期(又称乞日)、亲迎(或迎亲)等“六礼”过程。以及主持传统婚礼流程中的布置喜堂、迎娶新娘、登门接亲、新娘进门、捧进斗灯、喜童滚床、拜堂成亲、拜见仪式、十碗礼仪、添丁开桶、大摆喜宴、洞房花烛等环节,直至大婚礼成。其于仪礼过程中具有媒妁、司仪、伴娘等多重身份,于婚礼中充当重要角色作用。其行为成为民间约成俗成的一种仪式性习俗。闽侯县喜娘习俗的表现形式是以喜娘(伴房嬷)在民间婚礼中主持婚庆大典,主要集中在上街、竹岐等乡镇,并辐射到长乐市、宁德市等地。其中以上街镇的“陈氏三姐妹”最具代表性。喜娘习俗原先为个人行为,因受社会欢迎,从清末以来在闽侯(即福州)地区形成一种风气,并流行开来。其中部分有影响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给自己的后代,甚至收徒传艺,使之成为一种社会职业。此习俗虽于上世纪50年代一度中断,但于90年改革开放时得以恢复,并一直延续到今。喜娘习俗在当代婚礼中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其原因在于人们在感受生活现代化的同时对于古老的传统文明依然有依恋之情,传统习俗与现代化的融合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乐趣。不仅在福州八县婚礼中,而且在省会城市福州的各大五星级酒店举办的大型高端婚礼中,也活跃着她们的身影。目前在福州地区,从事喜娘这一职业的有2000余人,在闽侯县从事喜娘的就有千余人。形式多样门类繁杂,福州地区婚庆习俗各有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扩展,闽侯喜娘在婚庆的形式上也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入乡随俗、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即兴发挥。成为当代民间习俗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