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桨的别称
船桨我国古代称之为“楫”或“棹”。
(根据长短的不同,长的桨叫做棹,短的桨叫做楫)棹,短曰楫,长曰棹。——《韵会》楫,舟擢也。——《说文》南方群岛的船浆桧楫桧舟。——《诗·卫风·竹竿》楫齐扬以容与兮。——《楚辞·哀郢》。注:“船櫂也。”亡维楫。——《汉书·贾谊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樯倾楫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横卧一楫。——明·魏学洢《核舟记》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又如:中流击楫;舟楫;楫子(船桨);楫橹(桨与橹);楫櫂(船桨)通民楫,而阻夷船之闯入者。——梁延《夷氛闻记》又如:楫师(船工)我国是“舟”的故乡,也是桨的故乡。在1万多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时代,与独木舟同时出现,桨也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型。当时的桨与今天的桨差别很大:握杆比较短,桨板又窄又长。经专家考证是因为当时人们的划桨方式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差别,那时的人们是一手握着握杆,一手把着桨板来划船的。不过那时的桨已经做得很规整,很美观,而且还带有漂亮的雕花图案。相比之下中东地区、西欧地区和美洲大陆的先民的桨,做工就比较粗糙了。到了春秋战国、秦汉两朝,随着海军的雏形“舟师”的发展,以及皇帝们为寻长生不老药而多次发动的“东渡”活动,促进了桨的发展。桨逐渐趋于大型化,握杆变长,桨板缩短变薄,用起来更加方便更加有力,加快了水上航行的速度。晋朝以后桨在外型上已经基本定型,只是体积和表面积仍旧在不断加大,用桨的规模也逐渐变大,由原来的一舟二桨,发展为“一舟(此时的舟体积已经比较庞大了)桨叠层”,就是用上下两排桨。因为手工划桨已经非常不便,所以当时的船上已经出现了精密的简介控制桨划动的机器。现在我们已经不再使用大型的木船了,与此同时桨也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现在桨主要流行在各种游船上,带给游客以一种古典别致的韵味;另外奥运会上还保留着独木舟比赛。不过比赛用的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用材、比例等均与我们在游船上见到的仿古桨有很大区别。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