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五代十国舞蹈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五代十国舞蹈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4-08-17 14:49:23 来源:网友投稿

有关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资料比较稀少,近年来陆续发掘了一批五代墓葬,出土了不少乐舞方面的图像和雕刻资料。

据史籍记载这一历史时期中原诸朝无疑皆置有掌管乐舞事务的专门机构一一教坊,并置有教坊使、副使等职,这其实是对唐制的沿袭。在十国中南唐、前、后蜀等国,均设置有教坊。长兴三年明宗宴于长春殿,教坊献新曲,取名《长兴乐》。

另外太常寺作为掌管雅乐与散乐的机构,其所掌旧乐虽然多有散失,但作为国家制度,其设置还是必要的。国家每逢大典,同样要奏乐演舞,可是随着发展,许多乐曲与舞蹈渐至散亡。以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为例,自唐末己经散亡不传。李煜的《玉楼春》词有“重按霓裳歌遍彻”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这首曲子演奏时的情景。自晚唐始已有了“屈柘枝”,即为软舞柘枝,冯晖发现的这对舞伎即为软舞柘枝,而且男女皆有。有人认为直到宋代才出现男性表演柘枝舞的现象,从冯晖墓出土的舞伎看,早在五代时期就己出现了,反映了晚唐五代柘枝舞发展演变的情况。胡舞冯晖墓出土的舞伎中有二名胡人形象,一人头戴黑色幞头,身穿长袖红袍,左足着地,右足抬起前钩,呈舞蹈状;另一人是老年胡人,掌心向外下垂,左手插于腰间,右足着地,左膝微屈,足稍抬起,也呈舞蹈状。宋代的四十大曲中的《梁州》、《伊州》、《采莲》、《胡渭州》等,宫廷队舞中小儿队的《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醉胡腾队》、《玉兔浑脱队》等,女子队中的《菩萨蛮队》、《指霓裳队》、《采莲队》等。这些都是唐代流行的乐舞,经过五代十国时期,又留存到了宋代,并为其所沿袭。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宋代的演出风格、演出形式与表演场所都或多或少有所变化,是在五代乐舞的基础上改变的。五代十国时期所使用的乐器大都沿袭唐代,其形制及其乐队组成情况,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有不少发现。总之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较之唐代无疑是衰落了,不论是雅乐或是娱乐性质的燕乐,均是如此。由于战乱的缘故,不少唐代乐舞已经不复流传,著名的如《秦王破阵乐》就早己湮没无闻了。尽管如此五代十国时期乐舞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是要肯定的,正如我国著名舞蹈史研究专家王克芬所指出的:“唐代乐舞经五代十国,传至宋代。五代十国舞蹈新作虽不多见,但却是被古代舞蹈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