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是风成湖吗
不是(虽有风力的作用。
但不是主因)。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所处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三个方面的因素。第四纪以来,由于构造的上升和沉降运动,使党河和西水沟不断形成和发育,并使南部山区大量的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被搬运到盆地中沉积下来。据目前已有钻孔资料揭露,敦煌盆地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厚度多大于300m,在泉域区;380m深度内均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据美国EH一4电导率成像系统技术资料反映,月牙泉一带,第四系厚度最小为650m左右,泉域大厚度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奠定了月牙泉下部较为单一的、松散的地质结构,这种地质结构为泉域地下水的贮存和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除了地质结构以外,低洼的地形条件是月牙泉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月牙泉洼地的形成一方面与月牙泉所处的古地理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区内风力地质作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第四纪以来,敦煌盆地松散物质的堆积物基本是以沙枣园和西水沟为中心,由南向北呈现出辐射状扩散,并形成了了以沙枣园和西水沟两地为轴心的沉积区域,随着沉积物的堆积由薄不断增厚,最后形成了所见到的党河和西水沟两个规模一大一小的扇形地形。两大冲洪积扇的地形特点是,扇顶及轴部地形较高,向边缘地面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党河冲洪积扇和西水沟冲洪积扇所处位置分别位于月牙泉的东西两侧,随着两个冲洪积扇沉积物的不断扩展和堆积,使两扇体相邻的两个边角逐渐靠拢并形成对接,由于沉积物的堆积主要分布在水流流线辐射范围之内而辐射区外围,特别是扇间洼地一般很难接受到大量的沉积物,或只能接受少量的细颗粒的堆积物,这种物质地域上堆积的不平衡性,又直接控制着地形的高低和起伏。在两扇对接的内边和月牙泉南部断层为边界的三角形区域内,属于党河水流和西水沟水流流线辐射区域之外,基本上为沉积物难以进入的死角区,在外部不断接受沉积和地形逐渐增高的同时而该三角形区域内则成为相对的低洼地形,该洼地的形成为月牙泉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第四纪全新世中后期,区内气候逐渐趋于干旱,风积、风蚀作用加强。风积作用使月牙泉南部及其周边堆积了大量的松散的风积砂层,地貌上形成了一向南部弯曲的弧形沙丘。风蚀作用使沙丘内湾部分的洼地不断加深,在古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风积、风蚀等综合作用的改造,便形成了鸣沙山和月牙泉这一美丽奇特的现代地貌景观。月牙泉下部的地质结构和洼地的形成,构成了泉域地下水贮存的空间和低洼的地形条件,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因素,缺少这一条件月牙泉不可能形成,失去这一条件也将失去月牙泉。从水文地质条件来看,月牙泉周边除东部有一开口外,其它三方均被沙山所包围,尽管现代风沙的堆积使西部和北部构成了泉域与外围冲洪积平原的地表分水岭,但由于现代风沙下部均为数百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泉域地下水与外围平原区地下水仍然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补、径、排关系和水力联系(图1),其补给和排泄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根据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等方面的资料分析,泉域地下水主要来源于西北部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在大型水利工程修建和地下水大量开采之前,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四十年代末期,当时敦煌城区及其南部地区,其地下水约高出2008年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的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地表,即形成了月牙泉,可以说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亦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涸的基本保证。综上所述月牙泉是在具备松散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的条件下形成的,而构造运动、流水及风力地质作用是月牙泉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条件。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