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杨泗洪的人物生平

杨泗洪的人物生平

发表时间:2024-08-17 21:16:58 来源:网友投稿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杨泗洪和台湾帮办刘永福驻守台南,任黑旗军协统。

1895年4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澎湖列岛的各海口让与日本,并令“台湾大小官员陆续内渡”。所以日寇变本加厉又强占了基隆、台北并向台湾南部长驱直入,大肆奸淫烧杀。台湾人民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痛心疾首,对日寇烧杀抢掠义愤填膺。此时杨泗洪看到祖国宝岛毁于一纸契约怒不可遏。他甘当所谓“叛臣逆将”,放弃荣华富贵,拒不内渡,不要官。不要家不要命,坚决同台湾人民站在一起誓守疆土。在台湾省巡抚唐景嵩内渡的特定情况下,台湾爱国绅士派代表请台湾帮办刘永福做台湾民主国总统,杨泗洪做副总统,刘、杨二人坚持不受,表示愿以中国守将的身份抗击日寇。杨说我乃大清国的总兵.要以旧职保护台湾,必尽职尽责。于是各路义军、民军和爱国绅士公推刘永福为军统、杨泗洪为分统。从此身为副帅的杨泗洪,全力协助刘永福一面加强海防,督战各炮台,指挥陆路部队挥戈北上,一面团结不同派系,不同地方的武装,共同抗日,同时千方百计筹集粮饷、军械,确保战事需用。在战争中杨泗洪作战勇敢,每战必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因他率领的作战队伍以黑旗为帜,故有“黑虎将军”之称。1895年8月,日寇强占了台北、彰化,又接连攻占云林、大莆林、进逼嘉义。杨泗洪面对险峻的形势,挺身而出,担当前线指挥,他劝慰刘永福说:“大将军传谕各营,晓以大义,将士无不奋勇”。“泗洪不才,受此重任,但有忠义二字而已”,“不败倭奴,誓不生还”。他统帅黑旗军、淮军,会同民军、义军北上抗日,在前敌各线推行“联庄法”,发动各地绅民组织武装,联合抗击日寇,由于当时正值炎夏,加之粮饷、军械不足,抗战十分不利。他激励将士说:“谁无父母,谁无妻女,谁无家园?我虽不是台湾人,但是同一中华民族,书同文,行同伦,国已破,家安在?诛台父犹如我父,戮台母犹如我母,辱台女犹如我女,我怎能贪荣贵弃台内渡归乡里,坐视民族被铁蹄蹂躏呢!”这些话大大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他们个个以一当十,威勇莫挡。杨泗洪率军相继夺云林,克北斗,挥师北上,节节胜利,用大刀、梭标和少量土炮土枪给入侵日寇以重创,先后擒斩日寇军官戈藤文录,武式却等多人。日寇安溪大败后困守新竹。杨泗洪率兵夺之,屡攻不下,便在军中遍布地雷,弃营而去。待诱敌深入后,再返兵与敌肉搏,部队三人为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此仗使日寇死伤惨重。 杨泗洪所率军队缺饷少械,抗战面临严峻困难,而此时,驻守新竹的日寇则调来大批援军,乘势全力向南进攻。杨泗洪和将士们在饷械奇缺的恶劣环境中,不屈不挠地与敌奋战。日本侵略军探知杨泗洪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后,便由后路抄了杨泗洪的左翼马廷卿部,左翼遂溃。杨泗洪自知敌众我寡,饷械枯竭,遂整饬军队,避其锋芒,并策划夜袭嘉义北面的大莆林,不料日军有备,杨泗洪奋不顾身,冲杀在前,令敌大惊,仓皇奔出,被我军迎头痛击。杨泗洪收复了大莆林,又乘胜追击,途中腿部中弹,他仍率兵进出数十里,苦战两昼夜,一直把日寇追击到落虹桥(又称大马岭)。此时日寇溃败过桥逃窜,纷纷落水。杨泗洪见一日军官尾随败兵之后,便纵马上桥欲擒之,不料,追至桥中,腹部中弹,遂止彰化。在生命垂危之际,杨泗洪对部下嘱咐道:“此次北上抗日,我中华以数万饥疲之兵,挡日寇数倍虎狼之敌,今陷重围而得出,历苦战而终奋,我今虽死,军中切勿发丧,仍标姓旗如故,棺柩先行,诸军继退,务必退而成军,退而能战,再报刘帅图谋恢复。”当夜子时,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农历七月二十,杨泗洪壮烈殉国,时年49岁。台南人民得知杨泗洪殉国噩耗后,悲痛万分,执万民伞,擎万民旗,迎送棺柩,哭声震天。后杨公之婿陈金华扶柩返里,所经之处,百姓无不拥途祭吊,挥泪致哀。灵柩运回家乡后停放在宿迁马陵山顶真武殿内,祭吊三日,后安葬在宿迁城南东关口的运河西堤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