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名称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
从唐、宋至金,西安称为京兆府。直到元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 音腊)为安西王,镇守这里,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是历史上西京和长安的合称。西安的得名有其远近两方面的原因。远因:从西周始有东都成周洛邑,西都宗周丰镐之分。特别是汉、唐的长安城又称西京。东汉、三国魏、晋、五代唐均以西京为陪都。“西京”和“长安”两个名称的交替出现,是西安得名的远因。近因:元代曾称安西路、安西府。明初建都应天(今南京),西安在国都之西,又是西部重镇。所以西部的安定至关重要,“西安”意思是西部平安、安定。扩展资料“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建筑新城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更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