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连贯强化训练3
五、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而且是由低级向高级、由浅入深地变化发展的,这是客观规律。我们在叙写事物的时候,也必须遵循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这一规律。 例6、下列两句中,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①他的杠上动作,那么娴熟,那么新颖,那么高雅惊险,那么干净利落,就连他那矮墩墩的身子,也已经变成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美。
②他的杠上动作,那么高雅惊险,那么干净利落,那么娴熟,那么新颖,就连他那矮墩墩的身子,也已经变成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美。 (简析:在答案选项①中,“杠上动作”:“娴熟”——“新颖”——“高雅惊险”——“干净利落”。这正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变化过程,因为杠上动作,必须在先达到娴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新颖,而高雅惊险又正是新颖的一种表现,这样就能体现出“干净利落”的美感。故答案选第①句。) 例7、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_______,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①天空皎洁,清光四射 ②清光四射,天空皎洁 (简析:题干横线前的部分写的是月亮出山,这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清光四射”,然后才能发现“天空皎洁”。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规律可知,先有了“光”,然后才可能有“皎洁”的效果。故答案选 ②。) 六、语言特色要符合语言情境。这里所谈的语言特色要符合语言情境,是指选项的语言特色要符合题干的语言情境的语言特色。也就是说题干是用的叙述性语言(或议论性语言或描述性语言等),答案就应该选叙述性语言(或议论性语言或描述性语言等),这样才能协调一致,和谐自然。 例8、下列两句中,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①村头上,站立着几株老榆树,瑟瑟发抖,连一只寒鸦都不肯在光秃秃的残枝上栖息。
②村头上,站立着几株老榆树,瑟瑟发抖,光秃秃的残枝,连一只寒鸦都不肯栖息。 (简析:答案选项的①、②两句的前部分都有是“站立着几株老榆树,瑟瑟发抖”的描绘性语句。而第①句中的“连一只寒鸦都有不肯在光秃秃的残枝上栖息”却是叙述性较强的一般陈述语句,第②句中的“光秃秃的残枝,连一只寒鸦都不肯栖息”则是描绘性很强的倒装语句,适合语言情境。故选第②句) 七、语句结构符合语法规范。语句结构要符合现代汉语所讲的主谓宾定状补的一般语法规则,不能出现如成分残缺、语序混乱等语病。 例9、填入下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_____,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①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②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简析:题干横线前的一句是“我只要那”,其中“我”是主语,“要”是谓语,“那”是宾语部分,还缺宾语,所以后面就该跟一宾语——即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故答案该选第②句。) 例10、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了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要离此他去。我在树林里徘徊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已的住室和产房的呢?
① 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 ② 但它们的窠巢所在总找不到 (简析:横线前文“徘徊”、“仰望”、“坐”、“谛听”的主语都是“我”,横线——即答案的主语也应该是“我”,才能与上文的语句结构协调一致。虽然横线后的句子看起来好像是写黄鹂,但这也是反映“我”的心理状态的,这句的主语实际也是“我”。故答案应该选第①句。) 八、关联词语的使用符合语法规范。一是该用关联词语的地方才用(或必须用)关联词语,二是该成对使用的关联词语就必须成对使用,三是不能颠倒使用关联词语,等等。 例11、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_____,_____,_____。又静又干净。
①行人也不多 ②没有一点尘土 ③地下只有些水塘 A.③①②B.①②③C.③②①D.①③② (简析:题干横线前后的两个大句子,都是在强调“一路”的情况,而答案的三句话也都是在谈“地下”的情况。表面看“只有”与“没有”可以换位,但“也”却只能用于“没有”之后,进一步说明问题。这样看来本题中的关联词语,根据其逻辑顺序,应是“只有……没有……也……”。故,答案该是C。) 九、符合文段的结构特点。文章的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地讲文章的结构类型有这样四种:总分结构,并列结构,承接结构,递进结构。我们在做语言连贯题的时候,也要注意文段的这一结构特点。(例子请看例13的简析) 十、符合自然的时空顺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时间空间顺序的。比如时间顺序,一般都是“过去——现在——将来”这样的顺序;空间顺序,一般都是“上——下”、“前——后”、“外——内”这样的顺序。我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遵从这一时空顺序规律。 例1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2003年高考题) ① 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 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 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④ 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
⑤ 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首先从文段的结构特点来看。第④句,“吃完早饭”,表明一天活动的开始,是总起,下文“进入草原带和森林带”,更表明该句是总起这两“带”,由这两“带”的顺序可知,下文应是写“草原”的第②句和写“森林”的第③句。由第①、②句可知,第①句写“南坡”的“云杉林海”,第②句写“北坡”的“草原”,显然这是分写的两部分。第③句,写的是“杉林下”的“野生动物”,这是紧接第①句而写的,应放在第①句的后面。第⑤句,就是总结性的一句。这表明本段文字的结构顺序是总分总。故,答案该是④②①③⑤。其次从时间顺序来看。第④句“吃完早饭后”,没有哪句有表示比这更早的时间词了,说明这句就该是第一句了。再次从空间顺序来看。第④句的“进入”一词就表空间概念,表明是活动的开始,总起下文;第②句的“北坡”、第①句的“南坡”、“在……下”都有是表明空间顺序的词语。) 十一、句形整齐美观,音节和谐押韵。文笔优美的文章,尤其是诗词歌赋,都讲究声律,讲究句子外形的整齐美观,讲究声调的抑扬顿挫,讲究韵脚的押韵协调,达到音韵和谐的美境。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例14、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简析:首先看第一空。若选第②句,则形成前面两个六字句相对,然后两个四字并列短语相对,最后两个四字短语相对。出句对句对称和谐;且“瞰”、“览”押韵。故,答案选②。其次看第二空。从押韵上看若选第③句,韵脚为“抱”、“翠”、“茂”,不押韵,不能选。若选第④句,韵脚就为“抱”、“绕”、“茂”,,这就押韵了。故答案该选④。本空还可从空间顺序上看,若选第③句,写作顺序就是“下面的山——上面的云——下面的林”,顺序混乱;若选④,写作顺序就是“下面的山林——上面的云”,顺序自然。) 十二、语义强调的重心要一致。任何人说话写文章,都有一个语义重心,即中心思想。离开这一中心思想,就会导致语义混乱。我们在分析这些语言文章的时候,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进行。 例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譬如漫游而归。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简析:第一处横线前的两句是强调“少读”,由“深思熟虑”可见横线后的两句强调“少读”的好处,①、②句强调“少读”的是②。所以①、②句中应选②。第二处横线后的四句强调盲目“多读”的结果,③、④句中强调“多读”的是③,所以③、④句中应选③。第三处横线后的语义重心是指出“读书以多为贵”的实质,⑤、⑥两句中强调“读书只为装点门面”的现象的是⑤,所以⑤、⑥两句中应选⑤。故答案是A。另外本题还能从文段的结构特点的角度来思考。第一处横线前的大句子总说,通过对比,强调“少读”。然后分三层来分说,第②句及其所在的大分句强调“少读”,第③句及其所在的大分句强调盲目“多读”的结果,第⑤句及其所在的两大句进行总结指出“读书以多为贵”的实质。这是文段的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答案也选A。)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