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实行夜晚的更点制度

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实行夜晚的更点制度

发表时间:2024-08-17 23:19:52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古代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另外还有“鼓角”、“钟鼓”等用来打更的器具。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5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明宪宗成化年间,山东省黄县,即现在的龙口市附近住着个林老汉,鸡叫头遍就动身,牵了自家的一头毛驴要到城北马集上去卖个好价钱。由于林老汉平时不大出远门,又因天黑迷路,所以手里牵着的这个小畜生又见草就吃,且不时撒欢尥蹶子,不正经走路。几经周折到了集上为时已晚,错过了交易时间,白忙活了一场。林老汉不免叹道:“起了个早五更,赶了个大晚集!”回到家后,林老汉一气之下把毛驴杀了,干脆就在村子里把驴肉卖了出去。不过这里讲述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林老汉说的五更,是我国古代对夜晚划分的5个时段,因为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更”其实只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更点制只用在夜间。从酉时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更点制出现的年代较早,但是明确见诸历法者,一般以唐代初期《戊寅元历》为开端。此历最后附录的“二十四气日出入时刻表”中,给出了各气昼、夜漏刻的长度以及相应的更点数。该表所列数据说明,日出前2.5刻为平旦时刻,即昼漏上水时刻;日落后2.5刻为昏时,即昼漏尽、夜漏初上时刻。从昏时至次日旦时,为夜漏长度。太阳出入的时间天天都在变,所以夜漏刻的长度也随之变化,于是,更点的长度也不是固定的。东汉四分历“二十四气日度、晷影、昼夜漏刻及昏旦中星表”中,有历史上最早给出的二十四气昼夜漏刻的数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历法,也大都列出此类数表,据此,可以推算出各气当天每更每点的时刻。在唐代李淳风的《麟德历》中,给出了计算更点的规定:甲夜为初更或一更,乙夜二更、丙夜三更、丁夜四更、戊夜五更。古代的昼夜是以日出、日入来划分的,也就是日落后才算入更,这就出现“更点制”的一个特点。每更点的开始时刻及每个更点包含的时间长度,在不同地点各不相同。在同一地点则随不同日期日出日入时刻的不同而变化。古人把一夜(即现在的10个小时)分为5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被分为“五更”,有更夫报时。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时间是19时至21时。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时间是21时至23时。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睡了。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时间是23时至1时。三更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此时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时间是1时至3时。四更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而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是3时至5时。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此时天亮了便不再打更。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