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说有一次诸葛亮的军队被曹军围困在沂河、涑河之间,做饭的大锅也在突围时丢失了,将士饥饿困乏,又没有造饭的工具,军心已有涣散之象。
诸葛亮便让火头兵把水和面粉和成浆,再把铜罗放在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便一鼓作气,杀出重围。据说后来这种方法由军士传到民间,而这种薄饼,就是现在的煎饼。那么是诸葛亮喽!这个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山东的泰安、临沂。“煎饼”一词的出现: 东晋时有一名方士叫王嘉,在他流传下来的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拾遗记》中,有这样一句: “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 这里所说的天穿日是古代纪念女娲补天的一个节日。从这段文字看煎饼在当时已是很普及的食物了。 宋代人李观有这样的诗句: 蜗后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 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说的也是这个事情。到了明朝时文字的记载不单出现煎饼,更是出现了摊煎饼,多了一个“摊”字,就大不同了,这就是一个摊制过程了。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到了清代文字的记载就更为详细了:蒲松龄的《煎饼赋》中这样写道:“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这段文字很好理解,大家想一下,买煎饼时,师傅的摊制过程就好了。可以看出在清代时煎饼的摊制方法已非常成熟,与现在没有什么不同了。文字中的“鏊”就是摊煎饼的那个工具,所以煎饼也叫鏊饼。发展到今天煎饼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在北方的一些饭店里,单是煎饼的吃法就有好几种,全国的小巷里各家也都有各家的小秘诀,再到纽约的这种改良煎饼,说不准哪天煎饼在国外会像披萨在国内一样流行起来。关于煎饼还有一则小故事,据说与我们武圣关公的死有关,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小故事,作为结尾:孙权因刘备借荆州不还十分恼火,便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去讨要,刘备和诸葛亮那是不想归还的,到了嘴里的肥肉怎么能轻易归还呢?但碍于情面,就勉强答应下来,之后写信给关羽,让诸葛瑾带着去见关羽,与此同时让随去的士兵给关关羽带去一些煎饼和糯米粥,以示慰问,关羽收到后,会心一笑,明白了诸葛亮“兼并荆州”的意思,便把诸葛瑾撵走了,将荆州归入了西蜀版图。所以说东吴人都归罪于关羽,后来败走麦城被东吴大将吕蒙所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