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和传动金融学的区别
昨天我翻开了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陆蓉老师的新书《行为金融学》,开篇就被生动的文字所吸引。
可能是因为书本来自语音课程的编译,所以读者在读的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文字口语化的设计,仿佛你不是在读书,更像是陆荣老师亲自站在你面前娓娓道来。 本书分为六章,前三章着重叫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包括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认知的非理性和决策的非理性。第四章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主要讲避免自身犯错和怎样利用别人的错误来获取投资收益。第5、6章讲行为投资策略,主要讲大盘和投资组合的可预测性,以及怎样获得无风险的收益。可以说本书字字是干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这一周我先简单和你分享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可见,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 “应该是” 怎么样,从均衡的角度来看,地上不应该有100美元,这是长期的趋势和规律。而行为金融学家研究的是真实市场 “实际是” 怎么样。 所以行为金融学家研究的更多的是 “当下” 真实存在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从跟上的区别。 传统金融学认为金融学是经济学基础理论在金融市场的展现而已,而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从长远来看从巨大的群体样本来看,人类这个巨大的群体总体上是理性的。当市场出现红利时,一定会有人将红利掏空,最后是红利消失。这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所提出的是“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而行为金融学家则认为行为金融学属于社会学科,社会学科研究的是与人相关的社会运行规律,在金融市场上买什么卖什么的决策都是由人做出的,所以金融学当然应该先从人出发研究问题,而不是从数学出发,而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正因为金融市场的价格是由人的决策,才导致的价格波动,所以在股票市场上价值20元的股票被炒到40元很常见,价值10元的股票,大家都不喜欢,却只能卖5美元,所以凡是有错误定价的时候,就存在着套利的空间。 所以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从根上讲,真正的分歧就是“有效市场假说”与“错误定价”的区别。换一种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人是理性的”与“人是非理性的”区别。再换一种更为通俗的说法,就是“人类这个群体在长期来看是理性的”,而“个人在短期来看是非理性的”。 这本书非常精彩,今天先和你分享开篇第1章的简短内容,下周我会继续和你分享后面的精彩篇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