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赵国的官职等级是怎么分的
赵国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官僚制度。
君主是世袭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政、军的双重首脑。在君主之下是以相、大将军为首的文武百官,县郡有县令、郡守,最基层的还有乡、里、什、伍。这样就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官僚体系。 相:又称相邦、相国、丞相。赵国的相职起源于春秋末年晋国强大的世卿世族家臣制度。春秋末年 晋国的大世卿世族即设立了总管家室事务,充当卿大夫谋臣的相职。《史记·赵世家》所载:“三国攻晋阳, ……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谈私于韩魏”。张孟谈即赵襄子之相。但这只是家相,与国相有所区别。战国初年赵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已正式称为“相国”。相国是百官之长,《荀子·王霸》称其职责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赵国先后担任过相国一职的有:赵烈侯时的公仲连;赵肃侯时的大戊午;赵武灵王时的阳文君赵豹;赵惠文王时的肥义、魏冉;赵孝成王时的田单、赵胜、廉颇等。 司寇:刑官之名,掌刑法,防奸邪。赵惠文王时李兑为司寇,与公子成专国政。 御史:故国时管理文书及记事的官员。《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 秦王为赵王击缻。”假相:副相国,《史记·赵世家》载: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 内史:职掌国家租税、钱谷与财政收支。战国初年徐越为赵内史,“节材俭用”。 中尉:赵烈侯时,荀欣因言“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被任命为中尉,所以赵国的中尉当以选任贤能,拔举官吏为职责。 宦者令:宫内侍者的长官,管理内廷事务。宦者令的权势很大,常豢养门客。赵惠文王的宦者令缪贤曾被燕王私下拉拢,称“愿结友”。著名的贤臣蔺相如也出自其门下。 田部史:赵国征收租税的官吏。大将赵奢曾为田部吏,“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 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后来赵王使其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大将军:武官之首,总理军务,统兵征讨或防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 裨将:副将军,协助将军处置军务。秦赵长平之战,秦军斩赵裨将茄。 国尉:高级武官。阏与之战赵军大胜后,有功的军士许历升为国尉。 都尉:军官职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 郡守:郡的长官。郡在春秋时出现,多设于荒凉偏僻或军事要地。董阏于曾为上地郡守。 县令:县的长官。处置管理一县的军、政、民事务。赵国见于史书的县令有邺令梁车、平原令郭遗、中牟令任登。 师:教导王与太子为职。《史记·赵世家》载: 牛畜侍赵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官牛畜为师。 左师:资格老、年纪大的君主参议人员。触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赵国左师。 博闻师:君主的学术顾问。赵武灵王年少继位时,设博闻师三人。 司过:谏议官职。赵武灵王设左右司过三人。 代相;赵国灭代后,代地成为赵国的一个重要藩卫之地,代相为代地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赵固任代相曾参与赵国的一系列重大活动,“迎公子稷于燕, 送归,立为秦王”。“主胡,致其兵”等等。 郡县制度 郡县制最初即设立于包括赵国在内的三晋诸国。一般说来县的出现比郡的设置还要更早一些。县制的特点是完全以地域划分土地和人民,其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免,不能世袭。郡最初多设置于边地,地域虽然比县大,但其地位却比县低。所以赵简子铁地之战誓师时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后来郡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形成郡下辖县的郡县制。据有关史书记载,赵国置有云中、雁门、代、上党、河间等郡。代郡辖三十六县,上党郡辖二十四县,河间郡辖十二县。郡的长官为郡守。 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主管县政。另置有县丞、县尉,辅助县令(长),分管民政与军事。县以下设乡里,邑。乡有三老里有里正。又按什伍编户组织,十家为什,伍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