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稷下学宫到西汉太学的历史发展趋势
汉代前期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放开了对文化的禁锢,废除“挟书律”,允许民间开办私学,重视文人的作用。
这些措施有利于百家之学的复苏。但是总体而言,汉初的主导思想是黄老之学。汉武帝上台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推行了“独尊儒术”。而学校教育的改革就是其中独尊儒术的一大重要的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太学成为了其中的代表。一,太学的设置:“养天下之士”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官方学府,其原型是三代的大学。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大学出现于商朝,《礼记》记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西周时期,大学有五所,分别是成均(南学)、上庠(北学)、辟雍(太学)、东序(东学或东胶)、瞽宗(西学或西雍),而诸侯的大学称为“泮宫”。夏商周的大学主要为了培养王族子弟,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成为其最基本的特征。西周学校西周之后,私学兴起,官学衰落,大学也就是逐渐走向了没落。战国时期兴起了养士之风,许多国君和贵族都笼络了士人在自己的身边,以为己所用,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其中的代表。稷下学宫开启了国家高等学府养士的先例,但是齐国并未干涉学宫的学术活动。秦朝统一后设置博士官,掌握国家典籍,这些博士就是秦朝所养的名士了。不过秦朝推行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使得教育没有繁荣起来。汉朝初期由于文化政策相对宽松,民间私学又重新兴起,汉朝也注意对这些士人的笼络。到了汉武帝之时,试图改变之前“无为而治”的局面,想立下一番宏图伟业。为此汉武帝选择儒学为官方思想,并在身边笼络了一些儒学士人。前140年,汉武帝刚刚继位,就下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这些士人主要是儒学之士。前136年,汉武帝又设立五经博士,在宫中传教儒家经典。这些趋势都预示着汉朝急需要出现一个类似于稷下学宫一样的“养天下之士”的最高机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