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1、打棍。
打棍是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壮话叫“得勒尺”,用具是两节短棍,短的五寸,长的约一尺五寸。参加者人数不限,主要是青少年,可以分组比赛,也可以单人比赛。先选择一个稍平坦的长方形场地,在一端的中间挖一个约三寸深的长方形地槽,面对前方的一头呈斜坡形。玩的时候将短棍放在斜坡上,少半露出地面,用长棍一击,小棍弹起一米多高,随即用长棍把它打向前方,越远越好。参加打棍的其它人(或另一组)在前方等待,短棍飞来,争着跳起接住。谁接到短棍谁有权回去打棍。如果没有人接到,短棍落地之后,就可以用长棍量距离(从地槽前端量到短棍落地处),以远者为胜。还有另外一种办法是打棍时不用接,马上丈量距离,接着把短棍横架在地槽上,用长棍往前方挑。其它人在前边接,没接住,他可以打棍,接住了,他就失去打棍机会,加入接棍队伍,由接到的人打棍。谁接的多打棍机会就多,就有获胜的希望。
2、打陀螺。打陀螺是一种全民族性的民族体育活动,陀螺用坚硬的木头做成,象个倒放的玻璃瓶,有圆柱形和球形的,大的有碗口粗,小的有鸡蛋大。一头削出比姆指稍大、长约一两寸的小腿,玩的时候,用一根一米多长、头大尾小的绳子依次从腿上绕起,绕到陀螺中部,手夹绳头,用力摔出去,陀螺即在地上旋转。谁转的时间长,就可以获得先打权。先倒者把陀螺放转让他打,打倒为赢,打不中为输,打中而不倒,看谁的旋转时间长谁获得摔打权。有不少地方在春节农闲时组织“村际陀螺锦标赛”,获胜的个人被称为“陀螺王”。
3、雄耍乐。意思是坐着荡秋千,又叫踩风车。这种风车是用木条搭成两个长方形的框架,在中间交叉成十字形,交叉的地方有一条轴,可横架在木桩上转动。比赛时四人一组,分坐在框架梁上,风车绕轴旋转,当谁转到地面,用力一蹬,使风车不停地转动,以在固定时间内转圈多者为胜。打磨秋既可锻炼身体,又可培养人的勇敢精神。
4、跳桌。这是一项比勇敢的体育活动,多在农闲时举行。用具是三张八仙桌,两张并排,一张摆在上面中间。四周垫上竹垫,铺上禾草,以防触地伤人筋骨,跳时可以分人数相等的两个组。各在一边对跳。跳法先跳桌角,可以用双手撑桌面,双腿一跃而过。也可以双手撑桌面,翻筋斗腾空而下。接着跳高台右脚踏上台边,飞越上层桌顶,翻筋斗而下,双手撑地立起。这个动作难度很大。跳桌是比意志、比胆量、比技艺的体育活动。
5、射击。射击是壮人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比赛射箭、射击,方法十分有趣。比如在大新县宝圩一带,流传着一种传统射击运动——射鸡。每当三月歌节,人们便在歌圩旁的山脚下设射鸡场。在一百公尺处立着木桩,用一条一丈来长的绳子绑一只雄鸡(绑鸡腿)。参加射击比赛的人抽签排号,用只装一粒铁砂的粉枪射击,瞄准时间定为一到两分钟。第一枪响过火星迸射,硝烟弥漫,雄鸡惊得奔跑扑腾,射中极不容易。射中者不但可以饱餐雄鸡肉,还能得到其它奖品。桂西山区则有射滚石比赛,人们把圆石从山坡上滚下来,射手从侧面一定距离枪击滚石,男女都可以参加,中者为胜。
6、武术。武术在壮乡有悠久的历史,有独特的习俗一项活动。壮乡地处边陲,外受外敌威胁,为了保卫村寨安宁,不得不练武术。壮人不但普遍尚武,习惯也特别。比如明代桂西壮人,每生下一个男孩,就把他看成是未来的“狼兵”。父母秤一块和他分量相等的铁块,用红绸扎好,庄重地挂在孩子的床头。待他长到十来岁。便用这块铁打一把刀,教他练武。在各村寨都有类似武馆这样的地方,所以在壮族地区,不乏南拳高手,而且少林、武当也有人略得其道。刀、枪、剑、戟、叉、锤、链,十八般武艺皆在壮乡流传,各路拳术兼收并蓄,熔于一炉,形成了民族的武术风格。
7、板鞋竞技,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是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运动形式。壮族的板鞋竞技活动,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传说这一活动室瓦氏夫人所提倡的练兵方法。为了让士兵步调一致,瓦氏夫人根据壮人的木屐样子做成了长木鞋,令士兵三人一组或六人一组,共同穿上一副长板鞋齐步跑。要想跑得快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或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集体。板鞋的竞技演练,既培养了士兵顽强、勇敢、坚毅、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又提高了士兵的身体素质,成为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良好的运动。后来这一活动就逐步演变为一类民间的传统体育形式。壮族民间的板鞋竞技,形式多样,主要有穿板鞋抢粽子、板鞋秧歌舞、板鞋戏水、板鞋采香包(壮族一种吉祥物)、板鞋抛绣球、板鞋扇舞、板鞋拳术、板鞋踩气球等等。由于板鞋竞技器材简单,又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因而极易推广和普及。板鞋竞技比赛时,以板鞋竞速形式为主。比赛一般在田径场上进行,跑道分道宽为2.44~2.50米。参加的人数根据比赛情况而定。比赛时按规定的人数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跑道上竞速。最终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8、芭芒燕芭芒燕,是壮族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富有民族特色体育活动。在壮族民间有着一个关于巴芒燕的传说。在1892年重阳节这天,一群壮族男女青年到赛纳河边(泗水乡)的沙滩上欢度节日,看到河沙滩边上长满了开花的芭芒草,便各自采集了大把“芭芒心”拿回去玩。其中有一位叫蒙纪天的男青年,用线将“芭芒心”穿成一串,用手拍来拍去,好象燕子在空中飞翔,大家看了非常感兴趣,就取名为“芭芒燕”。从那时起每年的九月初九日,青年男女都要到河边采集芭芒心,而芭芒燕则成了节日活动项目之一。打芭芒燕的比赛形式,有二人对打和男女混合打。在打“芭芒燕”中,男女青年都在一起,相互对打,把芭芒燕拍向自己最理想的人。打芭芒燕既是一项青年喜爱的体育活动,又是男女青年交际的一种方法,既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又陶冶了青年们的情操。
9、踩风车踩风车,又称为“雄耍乐”,是广西隆林一带壮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壮族男女青年中间。踩风车活动在壮族民间自古有之。清苏宗经《广西通志辑要》所记载的“沿河驾车灌田”之车当为筒车,这应该是壮族踩风车的雏形。现在壮族的踩风车,是在木条搭成的风车架上进行,时间主要在每年正月十五及三月初三前后。这也是壮族青年男女踩风车的最热闹的时节。踩风车比赛时,以四人为一组。开始四人分别手握木架,先由着地者用力蹬,四人同时围着圆圈转,谁转到地面谁就用力一蹬,使风车旋转不停。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以旋转圈数最多、姿态最优美者为胜。踩风车比较惊险,深受青年男女喜爱。开展这项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毅力,增强人的背力和腿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是一项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娱乐竞技形式 。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