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机在文言文的意思

机在文言文的意思

发表时间:2024-08-18 22:03:45 来源:网友投稿

1.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讲说;说明;言论;说法;主张;劝说;说服;喜欢;高兴。

引证解释:一:读音:shuō1、陈说;讲说。《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讲说了这番经历。

2、说明;解说。《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译文: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明,谁会来详察我们的本心。

3、言论;说法;主张。《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译文:反而听信小人的言论,想杀有功的人。

4、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黄生借书说》:“为一说,使与书俱。”译文: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二:读音:shuì劝说;说服。《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三:读音:yuè通“悦”。喜欢;高兴。《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2. 乘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举例 乘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 shèng ①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之势。” ②“四”的代称。《肴之战》:“以~韦先,牛十二,犒师。” 【乘槎】1.槎:竹、木筏。指登天。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2.比喻入朝做官。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诗:“起草鸣先路,~动要津。”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浮于海。’”2.指避世。王维《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 【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聊~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乘间】趁空;找机会。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往者季汉分崩,九土颠覆,刘备、孙权~作祸。” 【乘龙】1.比喻时机成熟后进行大的行动。《南齐书?芮芮虏传》:“陛下承乾启之机,因~之运,计应符革祚,久已践极,荒裔倾戴,莫不引领。”2.对别人女婿的美称。《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楚国先贤传》:“孙儁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后以“乘龙”喻佳婿。杜甫《李监宅》:“门阑多喜色,女婿近~。” 【乘危】1.登高。《战国策?齐策三》:“历险~,则骐骥不如狐狸。”2.踏上危险之地,冒险。吴兢《贞观政要?论略猎》:“圣主不~,不徼幸。” 【乘隙】1.趁着空闲。

2.利用机会。 【乘凶】旧时父母刚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凶。 【乘虚】1.凌空。《列子?周穆王》:“~下坠,触实不硋。”2.腾空飞行。范晔《后汉书?矫慎传》:“盖闻黄老之言,~入冥,藏身远遁。”3.趁人空虚无备。《后汉书?荀彧传》:“(吕)布~寇暴,震动人心。” 【乘轩】乘坐大夫的车。泛指做官。 【乘舆】1.天子、诸侯乘坐的车。《孟子?梁惠王下》:“今~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2.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3.皇帝的代称。

4.马车;兵车。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而托~,坐致千里。”。

3. 成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哦 那要看具体语境了 下面 就是他的不同解释1、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2、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3、变为:长成。变成。

4、可以,能行:成,就这么办。

5、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成。

6、够,达到一定数量:成年累月。

7、已定的,定形的:成规。成俗。成见。成例。成竹在胸。

8、十分之一:增产三成。

9、平定,讲和:“会于稷,以成宋乱”。 还有成熟 成功的意思4. 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几”在文言文中,不光读音不同,而且词性也不相同,相应意思也不相同。即:一、当“几”读“jī”(一声)时(一)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例如:《说文》:几,坐所以凭也。又如:《考工记·匠人》: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

2、后专指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它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小桌子。例如: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3、苗头;预兆。例如:唐·苏涣《变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4、政务。通“机”。例如:《法言·先知》:或问为政有几。注:“要也。”又如:《文心雕龙·情采》: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二)充当副词时,其意思如下:

1、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例如:汉·贾谊:《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又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几死者数矣。

(三)充当形容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细微,隐微。例如:《说文》:几,微也,殆也。又如:《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2、危险。例如:《墨子》:本不固者末必几。

(四)充当动词时,其意思如下:

1、接近;达到。例如:《尔雅》:几,近也。又如:《易·小畜》:月几望。

二、当“几”读“jǐ”(三声)时(一)充当数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微,隐微。例如:2、表示肯定观念,意思是“虽少但仍有一些”例如:唐·项斯:《江村夜归》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3、表示否定概念意思是“不多”“没有多少”。例如:《左传·昭十六年》:韩子亦无几求。注:“言所求少。”4、表示疑问,用以询问数目的多少。例如:《左传·昭公十六年》:几为之笑而不陵我?又如:《孟子·离娄上》:子来几日矣?(二)充当代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例如:不知征马几时归;几样(怎样地,多么地)5.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一:度dù1、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译文:已经买到鞋子了,才说:“我忘记带鞋码了”2、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译文:生产是有季节的 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3、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译文: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译文: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气度。

5、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译文: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译文: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

7、次;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二:度duó1、量(长短)。《郑人买履》:“自度其足而置其座。”(译文: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2、计算;估计。《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3、砍伐。《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译文:山上有木材,工匠就砍伐而制成器具。

6. “是”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是shì〔代〕(1) 此,这 [this;that]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是shì〔动〕(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8) 又如:他不是学生(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12) 表示让步 [be…,but]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是shì〔名〕(1) 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3) 姓是shì〔助〕帮助宾语提前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7. 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趋的文言文意思:①快走。《乐羊子妻》:“妻乃引刀~机而言。”【又】小步紧走。《左忠公逸事》:“史噤不敢发声,~而出。”【又】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至而自谢。”②奔赴;奔向。《后序》:“夜~高邮,迷失道,几陷死。”③趋向;趋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于亡。”④追求;迎合。《论积贮疏》:“今背本而~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⑤争取。《孙膑减灶》:“百里而~利者必蹶上将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