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包含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包含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如下:感觉、知觉和表象。
扩展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所以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事物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认识。直接性是其主要特点,另外还具有生动性、具体性、表面性等特点,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了外部世界,而且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是人类整个历史实践的产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反映过程不仅以客观对象为前提,而且依赖于主体的感知活动。学前儿童各类感觉的发展直接依赖于活动的发展。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各种分析器协同动作的产物,其中运动分析器在感知事物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人对外部世界的实践关系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方向,知觉的选择性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在不同的实践关系中,主体对同一客体会形成不同的知觉和表象。职业实践对人的感知能力的完善有特殊的意义。实践使人的感官的生理阈限不再成为感性认识的绝对界限,人不仅依靠肉体感官,而且借助于由实践提供的社会性器官即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和精密仪器,把感官无法感知的各种信息转化和放大为可感知的形式。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