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李冰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伯瑜是谁

李冰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伯瑜是谁

发表时间:2024-08-19 09:37:58 来源:网友投稿

李冰历史功绩:李冰是秦国的地方官,他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2000多年以来,它一直起着分洪·灌溉·运输的巨大作用。

在汶川地震中只有些许损坏,可见其工程质量的优良。都江堰示意图:知识拓展: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组成。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伯禹就是当年治水的大禹。大禹- 夏朝开国君王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所以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出自岑参【石犀】 原文为“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石刻的犀牛。古代迷信以为置于岸边可镇压水怪。荡潏:水动荡涌出貌。 为鱼:《左传·昭公元年》:“微 禹 ,吾其鱼乎。”言若无 大禹 治水,人们将淹没为鱼。后因用“为鱼”喻遭受灾殃。邑居:里邑住宅。亦谓聚邑而居。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丘墟而高其郭。” 马非百 注:“邑居,城市住宅。” 伯禹:夏禹 。《书·舜典》:“ 伯禹 作司空。” 孔颖达 疏引 贾逵 曰:“伯,爵也。 禹 代 鲧 为 崇伯 ,入为天子司空,以其伯爵,故称 伯禹 。” 近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乡为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由诗可以看出,本诗中的李太守是位在蜀中治水有功的李姓太守,并且在江边立有石犀。据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秦孝文王 以 李冰 为 蜀 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由此可见李太守是指李冰。 大禹生在李冰之前,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 李冰领导修筑的都江堰;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当时叫“都安大堰”,后人称作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水旱从人”,变成千里沃野,。可见大禹是使人不在受灾,而李冰使川西平原赢得“天府”美称,所以后人认为李冰功过大禹,所以是大禹不如李冰的意思。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