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庙号中“祖”和“宗”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
皇帝庙号中的祖和宗,原本上是按照祖有功有宗有德的标准,在君王过世之后所给予其祖或宗的称号。
庙号的本质所谓庙号,起因是在古代君王死后都会为其建起专属的庙以用祭祀,原本对于那些于国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为他们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当然由于每位新继位的皇帝都会给自己的父祖上美谥,所以实际上庙号也就只是一个盖棺定论的称号而已,其本质上并不能真正意义的显示皇帝功德!庙号的渊源说起庙号的最初由来,其最早源起于商朝,由于当时祭祀制度的盛行(每一位王每年都需要按严格的祭祀制度对其历任父祖进行祭奠),特别是对于那些于国有大功的先王,为了表明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就会特别为其追上庙号。当时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只兴者曰中(中宗太戊),还有就是会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其祖或宗的称号。当然也并不是每朝每代的帝王都有庙号。在商朝之后周朝就直接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朝君王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后来秦王一统,将庙号连同谥号一起都给废止掉了。直到汉朝时庙号制度才得以再度恢复。而且在汉代之时,其庙号制度相对还是比较慎重且符合初衷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朝(特别是西汉)的所有皇帝中,拥有自己庙号的实为极少数,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哪怕是在东汉,有资格拥有庙号的也就刘秀、刘庄、刘炟三人而已。甚至有几个本有庙号的皇帝后来在汉献帝时期直接就被取消了!再后来,汉末三国鼎立之时起,所谓的庙号制度就此泛滥了!除亡国之君外,只要其帝位是正常后传的,不管其生前如何都有庙号!!如此这般,庙号制度源于商代,废于周代,复于汉代,滥于三国,直至清代灭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延用了数千年的时间!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