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有关印刷术的资料啊
中国的印章使用开始於殷商,而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盛行,印章依刻印的方式分为〝阳文刻〞与〝阴文刻〞,阳文刻所刻出来的字是凸出来的,印在纸上为白底红字,阴文刻所刻出来的字是凹进去的,印在纸上为红底白字。书籍仍是以手抄写的方式,如果一部书要制成一千本,就必须以手抄写一千次,中途若抄错则可能需重新抄写。所以古代聪明的中国人,便是在此一历史环境下发明了雕版印刷。 魏晋时期的碑石摹拓,可视为雕版印刷的先驱。 (等一下会操作到)拓碑和雕版印刷的不同,在於碑上的字是凹刻,摹拓时把墨汁涂在纸上,而雕版上的字是凸刻,印刷时将墨涂在雕版上。如果将所需文字及图形,利用雕工技术刻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板上刻出阳文反字,然後在於版面上刷上油墨,并在其上覆上纸张,用乾净的刷子轻轻地刷过,使印版上的文字及图型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就成为雕版印刷。雕板印刷所需要技术为文字雕刻、造纸和制墨,正是因为有了这三大技术的出现,才有了雕版印刷的出现。宋代时期的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其形成的因素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期间流通最长的是交子(纸幤),发行量最大的是会子(纸幤)。宋代时期也是我国首次使用金属版印刷的时代,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因为前代技术的改进,至此时已相当成熟。一般用木板刻字,但也出现部份是以铜版雕刻,铜版雕刻其技术比木版雕刻更为困难。 雕版印刷有一个缺点,就是花很多时间,才能雕刻完一本书籍。活字印刷术是在十一世纪中期,中国北宋庆历年间(西元1041-1048年)由毕升所发明,毕升所发明的活字以胶泥为原料制成,称为泥活字印刷。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它比德国谷腾堡的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活字版的发明和发展,使人类得以享受方便、迅速、低成本的书籍及印刷产品 1. 制造活字 先用胶泥融合,将活字制成小方块,在小方块上刻出所要的字体,经火烧使其变硬变坚固,就成了活字泥。再将制成之活字按韵排列存放,以利排版时使用。
2. 排版 准备一片铁板,上铺以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材料,排好一版活字後,将铁板加热,使其与松脂融合以便将全部活字粘於铁板上,再用平版压下,使字面平整,待乾後活字就固定於版上,便可开始印刷。
3. 印刷 在版面上墨进行印制,为节省时间增进效率,可用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印完後再将铁板以火燃烧,将松脂融化,将活字放回原处,以便下次使用。 由此造字,排版,印刷之流程而言,毕升发明的活字版,已具完整的工艺技术。 毕升的活字印刷记载很少,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作了记载。说毕升是名印刷的工匠,在长期的印刷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板,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刻一副活字,不足或毁损之部份则再刻制即可,活字版日後可以重复利用,日後不必再重新雕版,排版印刷将非常方便,在此构想下,毕升发明活字版。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毕升死後,他生前所做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所收藏。很可惜毕升的发明在当时并未受到利用,而是後人将其理念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