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与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种植的关系:“物候,是古人通过物的变化,感觉气候对应的变化。
物候的候象包括了所有的生物,比如植物发芽、开花,动物交配、迁徙等等,这些都是物候景象。古人归纳整理成七十二候,五天一候,三候是一个节气。”古人根据物候和节气,选择什么时候播种、收获、储存农作物,安排农业生产。这既推动了农业气象学发展,也形成了农业风俗。农业风俗其实是随着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生的文化现象。不同的节气不仅提供了农事安排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人们预卜年成的重要机会。在这隋唐五代,每年都要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用占影、占气等方法占验丰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24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从这些名称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显示了某种气候、景观、概念、特征,能被方便地用作农业生产的节点、日程、指导、警示,都与特定的农事相联系,如耕耘、播种、除草、间苗、整枝、施肥、除虫、收获等,甚至直接与某种作物的各种作业相联系,如稻、麦、豆、小米、高粱、蚕、油菜、茶、漆、蔬菜、水果、花卉等。尽管节气的确定主要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与自然环境为基础,但只要根据本地的实践和经验在时间上略作调整,就能适应黄河流域以外的地区。实际上节气在中国古代获得极其广泛的重视和运用。与节气相关或从节气产生的民谣、谚语、民歌、口诀、诗歌、绘画等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诀窍和日常生活的经验。节气制度的确立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指导提供了便利,产生了更大的效益。在新年来到前,朝廷会在全国范围内颁发标明下一年24个节气的历书。从君主至基层官员,“劝农”的主要手段就是提醒或督促农民不误农时——按节气安排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直到20世纪初,根据节气安排农活还是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准则。在绝大多数基层政府没有专门主管农业的官员和农业专家,农民基本都不通文字、属于个体小农家庭、与外界的来往极少的情况下,节气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日常生活所作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立春、春分:唐代有一句谚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农业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立春日正午的时候,立一个竹竿,根据竹竿影子的长短,推算这年收成的好坏,如果在立春这天没有太阳,就预示收成会很好。立夏、夏至:立夏如果是在属金的日子,则“五谷成,夏多风”;如果立夏日天气晴朗,则预示着有旱灾;如果立夏日东南方有青气,这年将会大丰收;如果青气没有出现,则十月时就会有大风。立秋、秋分:如果立秋这天天气晴朗,则什么都种不了;下小雨最好;大雨不利于五谷生长。立秋也要占影、占气、占风。立秋日黄昏的时候会观看天象:立冬、冬至:如果立冬在阳历十月一日,就会出现“雨血,地生毛”等不祥的预兆。立冬占影、占气、占风的内容许多都与来年的收成有关。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细腻和对自然的感知能力,是绝无仅有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抄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bai导农du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zhi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dao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4节气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