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一个读者一生需要读多少本书

一个读者一生需要读多少本书

发表时间:2024-08-19 13:57:14 来源:网友投稿

我的经验是:一年阅读50本书(一周一本)刚刚好。

要做到一年“轻松且有效”地阅读50本书,你需要养成下面这4个习惯:

一、建立晨间阅读的习惯建立晨间习惯,把阅读当成起床后的固定活动。因为早晨醒来后的这段时光,往往是人类专注度最高、精神最清醒的时候。如果你是上班族,更应该早起建立建立属于自己专属的阅读时间。对上班族而言,工作的当天会不会额外加班、下班后还有没有精力和意志力、有没有约,都是未知数。建立晨间习惯的好处是:你几乎可确保只要遵守规律的就寝时间,早晨醒来的时候,精神质量和心情都处在清空的最佳状态,然后再投入设定好的规律习惯。如此一来你可以拥有几乎每天相同质量的晨间阅读,不容易受外在因素影响,对于保持这个习惯也形成良性的循环。具体的方法就是:早起,让自己有60-90分钟的时间,用简单的起床伸展唤醒身体,然后专心投入阅读。如果你目前还没办法准时起床,可以试试“五秒法则”:也就是给自己一个仪式,让自己忽略感受直接采取行动,从而激发我们立即行动的勇气。当你听到闹钟响时,立即给自己下命令:起床!然后倒数“5、4、3、2、1”,在你倒数5个数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脑子里想的都是“起床”,五个数一数完,这个启动仪式就会让你立马起床。这个五秒法则的运用不仅限于起床,当你或别人懒惰、拖延的时候,都可以用这个方式试试。

二、远离以及戒掉社群媒体成瘾的习惯当下社会里,成千上万的顶尖人员整天埋头研究的就是:如何不断抢夺你的时间和注意力,让你成为他们(产品)的“奴隶”。你不妨回顾一下过去的自己,是不是把自己的大把时间用在了滑手机、逛社群网站、看视频等事情上?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些被抢夺的时间和注意力,也是我们一生/一天中最宝贵、且非常有限的资源啊。面对这种情况,是把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用、还是留给它们用,你必须自己做出抉择(特别是那些大块时间)。我的选择就是远离以及戒掉社群媒体成瘾,把注意力和时间留给阅读、思考等重要的事情上。我自己是这样做的:

①把手机里的大部分社群媒体APP删除,只留下一些娱乐性质弱、具有实用性的软件,同时关闭各种没必要的信息推送。

②有事要做的时候,就把手机关机或静音。

③每天给自己特定的时间(如晚饭后半小时)快速浏览信息,刷之前先定好截止时间的闹钟。

三、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对于任何一个要上学、或者要上班的人来说能抽出来阅读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要想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大量阅读,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势在必行。快速阅读不是囫囵吞枣,而是一种根据材料、需要、时间、精力和内外部环境,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方法。快速阅读法的好处是:

①提高阅读速度自不用说,你的阅读速度快了,那么同样的时间里你可以获取别人好几倍的知识,无论是读书、学习、考试,你都能快人一步。

②快速阅读对抓取书籍文章的脉络、重点有非常好的作用,帮助我们快速对文章做整理、分析和归纳。

③透过快速阅读,我们可以快速建立书本的知识地图;在快速看完一本书后,我们的心中会渐渐产生“问题意识”(可以把问题写下来),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挖掘出这本书中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好奇心会促使我们更好地完成阅读,以及对一些内容进行精读。现在读书我基本是以每分钟两三千字的速度进行阅读,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对我重要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然后才放慢一点速度(可能是一千字每分钟)来阅读,对于二次读过发现的精华内容,再进行一遍精读。正常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其阅读速度在200-300字每分钟。经过专业的训练,一眼看七八个、十余个文字的快速扫读,也就是一分钟看一两千字、或者一分钟看两三千字,轻轻松松就可以做到!具体的训练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其方法透明、训练简单、容易掌握。

四、其次还要养成作读书档案的习惯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读了多少,而是收获多少。精英们读书是把读书当成一种自我提升的契机,每读一本书都是为了让书里的知识发挥用处,解决问题。至于阅读的效果究竟怎样,就是看书中知识实践的如何。

五、说说我读过的一些书的收获,如下:《三体》:这是一本经典的科幻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想象,同时也对我们的现实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体会到了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冲突。《人类简史》: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发展历史的书籍。读完之后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与脆弱。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历史的重要作用,人类从历史上吸取经验,不断发展和进步。《百年孤独》:这是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我读过的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这本小说不仅文学价值极高,而且从人类本质上理解被社会所困扰的个体。作品中描绘了一个古老家族的辛酸历史,让我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以及时间对人生的深沉影响。总之读书对人生有很多的积极影响,我愿意在未来继续坚持阅读,让自己更加充实、更具思考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