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唱蹦蹦
河北地方戏曲——西路评剧蹦蹦戏的一个支流,即西路蹦蹦。
1958年始称为西路评剧。西路蹦蹦的前身是京东地区民间秧歌。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莲花落及河北梆子的影响,逐渐演变成对口彩唱的两小戏(一旦一丑);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演变成三小戏。始盛行于玉田、丰润(西部)、三河、宝坻、香河、平谷和蓟县一带,并流动演出于京、津以及京西、京南、东北辽沈一带。艺人三五成帮,以此乞食。西路评剧念白取京音,唱腔多受河北梆子的影响,加之部分梆子演员改唱蹦蹦戏,因而唱腔高亢激昂,曲调富于旋律性,与唐山一带的东路蹦蹦戏有着鲜明的区别。其代表剧目有《夜宿花亭》、《谷存打鸟》、《孙继皋卖水》、《冯奎卖妻》等。西路蹦蹦早期著名艺人有曹普(蓟县人,艺名人人乐)、凤仪(宝坻县人,艺名金叶子,初习河北梆子,后改唱蹦蹦戏)、王殿佐(香河县人)、刘子琢(玉田县人,艺名柳叶红,初习河北梆子,后改唱蹦蹦戏)、刘宝珊(宝坻县人)。光绪二十六年前后,曾出现过许多班社,如宝坻县刘宝珊班,蓟县的人人乐班、柳叶红班,香河县的王殿佐班,三河县的挑帘红班、庞三班、儒口班等。清光绪十九年,有金叶子、王殿佐等八、九人进入北京,拜北京莲花落艺人赵显恒为师,并加入莲花落行帮家门,始准在东安市场撂地演出。剧目有《小姑贤》、《借女吊孝》、《安安送米》、《冯奎卖妻》等。在赢得北京观众的喜爱后,相继有大量的西路蹦蹦艺人如柳叶红、歪脖红、露水珠、白广杰、青菊花、东发亮、滚地雷等涌入北京。他们经常演出于什刹海、白塔寺、隆福寺、护国寺等地。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