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北京法源寺》:窥见历史的一隅

《北京法源寺》:窥见历史的一隅

发表时间:2024-08-19 14:42:10 来源:网友投稿

如李敖所言北京的寺庙里,像法华寺、隆福寺、护国寺、普渡寺、嵩祝寺,兴建的目的都比较单纯,有的是为了弘扬佛法,也有的由原先达官贵人宅邸改造,从名字来看,这些寺庙都带着喜庆的寓意,可法源寺却不同,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哀悼阵亡将士而建,最初命名“悯忠寺”,从修建之初就带着苍凉悲怆,在历经上百年的沧海桑田,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后,它始终伴随着一种悲凉的感觉。

我不曾去过法源寺,但是看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便对这座古刹产生了兴趣,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如果只是以游客之心可能会觉得寺院清幽,古朴沧桑,若是深入了解了,便会觉得它是沉重的,甚至悲凉入骨。 李敖写的这本书,以法源寺为脉络,展现了一幅晚清历史人物群像。法源寺的悲悯气质,不约而同吸引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到来。他们似乎都带着各自的疑惑、雄心、理想,都希望在法源寺寻找到答案。他们在法源寺相识,也在法源寺因想法不同而散,而法源寺只是默默地见证了一个个历史过客留下足迹。 历史人物与法源寺结缘,而法源寺却与丁香结缘。 法源寺因丁香闻名,丁香被人称为“花中君子”,看似柔弱,却有着高洁的情怀,书中康有为在法源寺为僧人题的一副字便与丁香有关,写的是杜甫的《咏丁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人念。 康有为以丁香托物言志,他谈到,丁香很柔弱,有一种素雅的美,它是为了给有思想的人欣赏,它知道自己的特质,若是完成自己,坠入蓝麝,就一定要粉身碎骨,所以既然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是这样就不必多想了。丁香的粉身碎骨,恰好与法源寺的悲凉不谋而合。 李敖借这些历史人物之口,用大量人物对话互相问答,探讨了生死、家国、忠奸、出世入世等问题,夹杂着文言文、诗词、白话等各种语言,涵盖40多个小主题,内容庞杂,旁征博引。 读李敖的书,你必须有点服气,虽然很多人说他狂,说他爱掉书袋,甚至说这本书算不上真正的历史小说,但你不得不承认李敖非常博学,很多历史事件信手拈来,大量历史资料为他所用,他写出了康有为虽踌躇满志却一生与时代相错的无奈,写出了梁启超既有大局观也懂得与时俱进,也写出了谭嗣同顶天立地为众生舍生取义的慷慨从容。 如今,法源寺已身处闹市,每年四月很多游客便为了赏丁香而来,也有些人是读了书,凭着一点记忆,对照书中轶事访刹寻踪,也有一番趣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