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发表时间:2024-08-19 14:42:24 来源:网友投稿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该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与及严重程度,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认为汉斯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抓住的话是要受到惩罚的,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是为了不让老师批评自己。阶段二:相对功利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在评定行为的好坏时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他们会认为汉斯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就不行吗 如“你帮我,我也帮你”是他们的指导思想。

2.习俗水平(9岁-16岁)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阶段一:寻求认可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与认可。他们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他们认为汉斯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一个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果不这样做,妻子死了,别人都会骂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阶段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会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他们会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人人都违法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就会变得混乱。如某同学认为他的同桌上课玩手机的行为是违反校规校纪的,所以向老师报告。

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到达后习俗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阶段一:社会契约定向。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照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他们会认为汉斯应该去偷药,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药剂师对个人财产的所有权。阶段二:普遍原则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为普遍伦理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重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他们会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他们会认为汉斯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能考虑的事情相比,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