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按评价功能可分为
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按评价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它主要是对教学背景及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作出评价,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主要是指实际的教学环境及理论基础,包括: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而且确定的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前一阶段教育中知识的储备总和;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的情况等等。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设计一种可以排除障碍的教学方案,是识别那些高出或低于零点的学生,以便把他们分置在最有益的教学序列中。
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地进行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
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结论的评价。它与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教学评价具有以下作用:
1、导向作用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在评价活动中,评价者常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和需要为准绳,设计一套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被评者为追求好的评价结果和达到其他目的,就会致力于满足评级标准的要求。因而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就像“指挥棒”一样,为被评者指明努力的方向。
2、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作用通过教学评价尤其是学校内部各种教学工作的评价,可以区别、鉴定学校的某些方面或各方面水平的优良程度,确定其有无价值和价值的大小,衡量其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标准。是否能实现国家和社会赋予它的目的和任务,为他们评定相应的等级,便于学校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服务。
3、激励和改进作用评价通常要分出水平高低、评定等级。由于评价结论往往直接影响评价对象的形象、荣誉和利益等,评价常能激发被评者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追求好的评价结果,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做好有关的各项工作,创造更大的教育成就。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