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沾化区的历史文化

沾化区的历史文化

发表时间:2024-08-19 15:26:11 来源:网友投稿

渔鼓戏发源于沾化区胡家营村,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

1、723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道情,村民学会其腔调,最终上台化妆演出,遂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渔鼓戏以沾化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无棣、阳信、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东营市及河北省黄骅市等沿海一带,渔鼓戏也广为流布。沾化有民谣称渔鼓戏:“扔下牲口撇下筐,庄里传出渔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觉,就是落不下渔鼓调。”2006年5月,沾化吕剧团改称沾化渔鼓戏剧团,新渔鼓戏《审衙役》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并在2006年的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上获得7项大奖。 2006年沾化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梭鱼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性活泼善跳跃,在逆流中常成群溯游,吃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渤海湾沾化海域常见的经济食用鱼类。沾化海域梭鱼年产量达1.5万余吨。捕捞梭鱼的最佳时期在春季,此时被捕捞到的开凌梭鱼鲜美,食之即不用刮鳞也不必剖肚,只须清水文火慢慢炖煮,其汤汁乳白、肉质鲜嫩、味美诱人、营养上乘。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