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职业选择的匹配理论

职业选择的匹配理论

发表时间:2024-08-19 15:44:46 来源:网友投稿

职业指导理论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介入,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威廉姆逊(Williamson,1932)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办了大学测验部, 后来改名为“学生咨询和测验部”。

他(Williamson,1939)还出版了《如何给学生咨询》一书,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其匹配理论,这一理论在1930年至1940年间十分盛行。除此之外还有罗伊(Roe,1957;Roe & Siegelman,1964)的人格模型,布里尔(Brill,1949)等人的精神分析取向理论,博尔丁、纳赫曼和西格尔(Bordin,Nachmann & Segal,1963)的职业发展的精神分析框架。后期比较著名的理论还有霍兰德(Holland,1973)的类型论(Holland's Typological Theory)等,这些理论与特质-因素理论一样,强调个人特质与职业或环境的匹配,所以都属于“匹配理论”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的重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匹配理论开启了一个划时代的时期,使人们意识到,职业选择是一门科学,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行为,或随遇而安的天命安排;其次科学方法的介入,使人们能够更加客观、科学、理性地认识自我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第三,为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开辟了一条道路,对提高生产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导致职业指导理论及其实践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的特质(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认为人的特质是相对固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把职业及环境因素视为静态的存在,并所以把职业选择视为是一次性的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择业者的世界观;三是过于强调指导者的作用和心理测评工具的权威性及科学性,这无疑会误导个体“对号入座”,固化思维,不利于个体的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