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品评的对象,都是哪些身份
”九品中正制”的品评对象是,各地未入仕的人才和已做官的官员。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末年出现的选拨人才的制度,由曹魏的重臣、担任魏国曹丕的吏部尚书陈群建制的。当初三国纷争、战乱频仍,献帝出逃、群龙无首。皇帝都天天东奔西逃,自身难保了,还哪里能指望国家去执行选拨人才的制度呢。但正如国不可一日无君一样,国亦不可一日无才。在三国纷争战乱情形下,人才根本在国家层面中,挖掘不上来,有,也全给群雄招募去了。当时曹魏比较强大一点,相对渴望去执行这个选拨人才制度。以此来保证本国人才的供应。而自汉朝一来,执行的是”人才选举制度”。首先是“乡举里选”一轮,然后选举到郡国孝廉又是一轮,最后在国家层面上,来个”策问”考核,考生应对出个叫“对策”的回答。合格者方可进入国家的人才库。在汉末这个战乱的年代,皇帝和朝廷百官都居无定所、时时作鸟兽散。自然也无“乡举里选”、举郡国孝廉、策问、对策之举可能了。陈群就依战乱形势,出了个叫“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拨制度。由各州公推大中正一人,由大中正再指定几个小中正,这几个人组成了一个”人才考核委员会”。由这些人在吏部发下的人才考核表格中,将各地未入仕的人才和已做官的官员,统统写下评语和等级(上上、……下下共九个等级),供朝廷和吏部,在人才或官员的铨叙黜徒(选拨、升职、降职、罢官)中参考使用。这种制度优点是,避免因中央和地方失去联络时,人才选拨的中断;还有一个优点是,将在战乱中,因私相授受而做官的官员,吏部根据中正官所具评语中的等级优劣,做出给予升降保罢官职的决定,杜绝了通过非正道当官一途。缺点是在国家长期和平之时,容易形成士大夫的门阀制度。人才如果出身贫苦,要么只能去去依附士族世家,要么就得不到入选做官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