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丞相和御史大夫、太尉组成三公。秦二世时又增设中丞相,以赵高充任。因赵高是宦官,所以"中"是指内廷。对于特别受到尊宠的丞相,可授予"相国"的尊称。汉朝时基本沿袭秦朝,但有所改变。从汉武帝开始设中外朝制度,中朝其实是分散丞相权利。东汉开始扩大尚书台。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汉代丞相之下有丞相史若干,从事秘书工作,长史为其长。武帝时丞相府又设司直,掌察举违法之官。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专制,常常破格提拔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才,任用他们为中大夫、诸郎等,平时在皇帝周围出谋划策,形成所谓"内朝官"。汉武帝利用他们与丞相为首的朝廷行政官员们即所谓"外朝官"相抗衡;同时又常常通过少府所属的尚书署草拟诏令,转达奏章,以便于亲自裁决政事,以致丞相之权日渐削弱。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头衔主持朝政,其权势反在丞相之上。西汉末年丞相更名大司徒,其权力、位次都在大司马之下,并且与大司马、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合称三司。和帝时邓骘以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于是三司之外又有"仪同"之号,意思是虽无三公的名号,但在待遇上与三公一样。东汉皇帝多为幼年嗣位,于是常以太傅录尚书事作为辅弼,主持朝政。这样太傅更在三公之上,称为上公,或与三公合称四府。东汉皇帝为集权于己,也常通过尚书台发号施令,于是三公的权位进一步削弱,只能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年撤去三公,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从秦朝到汉朝,宰相制度的演变有几个特点。
(1)宰相人数变多。秦朝时也是1人到多人,从西汉前期1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
(2)办事机构变大。秦时设丞相府,汉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
(3)宰相职权开始受到制约。秦朝宰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到了西汉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武帝时期的中朝制度和东汉提高尚书台地位,逐渐分割宰相的权力(4)出身开始变杂。秦朝时期选官主要看出身门第,秦朝的名相李斯出自吕不韦的门下。汉初的丞相主要是开国功臣,比如萧何、曹参、陈平等,到了汉武帝开始察举制,举孝廉,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