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航运鼎盛时间
通惠河段开挖完成之后,代表着贯通大都到杭州的 3000 余里的南北大运河基本完成,其全线可分为七段:通惠河段、通州运粮河段(通州至大沽河,西接御河)、御河段(即卫河,从天津至山东临清)、会通河段、济州河段、扬州运河段(从黄河至扬州)以及江南运河段(从镇江至杭州),其中济州河段即为现济宁段运河段的原形。
鼎盛阶段:明朝-清朝中叶明朝到清朝中叶,国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海运”基本被停,内河航运得以发展。通过运河的漕运以及商运、民运的运输量越来越大,运河发展到鼎盛时期。由于济宁段运河水量受到季节的影响较大,所以为了保证济宁段运河的水量充沛和运输量达标,这个时期有几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变动:元济州河段与明会通河段统称为会通河段;在汶河建戴村坝,截断汶河南段使其流入南旺地区作南北分流,并为地势最高的河段增加水量;分水地点从元代的济宁城南转换至南旺镇南北水脊;将汶、泗水中上游的各地水源通过地表明渠导入汶、泗、沂水等河流,再汇入会通河;南阳新河修建,南阳湖、微山湖逐步形成。衰败阶段:清朝后期-民国时期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政府内忧外患,对运河河道缺少管理和整治,并撤销了管理机构,漕运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黄河北徙,泥土堆积,漕运废止,北五湖逐渐消失,东平湖逐步形成,元明清时期的会通河段等河道大多数断流或被掩埋。再利用阶段:建国后-至今建国后,政府重视保护和再利用运河,济宁段运河经过了 50 多年的大规模整治,现如今已被初步治理建设成了一条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农田、交通运输、调节生态以及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现代新型的内河河道,整治过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运河申遗成功后,国家颁布了《中国大运河遗产管理规划》,随之运河流域各省市也编制了各省域的运河遗产管理规划以及各城市流域内的保护规划。目前在规划的引领下和政府的管理下,济宁的航运事业已成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拥有各类船舶 11000 余艘,航道通航里程达 1100 公里,港口码头 11 处,拥有 65 个作业区,年设计吞吐能力 1350 万吨,航运从业人员 10 万余人,年创社会经济效益到达 20 亿元。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