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教育结构三层次

教育结构三层次

发表时间:2024-08-23 16:09:45 来源:网友投稿

主要有三个层次:1,基础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所以在该阶段,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这里所说的创新素质不是指一个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而是指日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等等。这些东西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没有它们或者它们受到了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后来创新人才的成长。当前基础教育的众多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从观念、制度和行为上漠视或忽视了这些创新素质的保护、培养和引导。繁重的学习任务、僵化的教学模式和再现性的考试方式都从根本上阻碍了这些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是造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更广泛人群缺乏创新精神的一个主要原因。

2,中等教育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在创新教育目标上应侧重于“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培养与训练。这方面一些中学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该阶段创新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必须在前一阶段创新素质得到保护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应该补上这方面的课。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同学们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

3,高等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目标应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上。有了创新素质、创新方法并不一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更不一定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行为是与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分不开的,是与对该问题形成的历史和以往的解决策略的系统把握分不开的。所以真正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行为养成只有到了大学阶段才是可能的,在中小学就提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恰当的,至于创新精神的陶冶则更是这样。创新精神作为主体一种强烈的、内在的精神状态,是在主体深刻地领会了创新在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类社会活动领域中的价值之后才能产生的,这种深刻的领会在中小学阶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创新精神的形成既是整个创新教育的最高吕标,又是推动个体终身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没有这种精神,个体就不能在创新行为中克服各种困难,承受可能的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千方百计地寻找有效的方法,从而不能最终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