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什么意思
【名句·出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刘毅认为曹魏立九品中正制,是权宜之计,并没有选拔出人才,却有八种弊端,于是上疏请求改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就是这份奏疏中的话。意思是说这种选人制度造成了上品官员没有出身于寒门也就是社会下层的人才,而低品官员却没有豪门势族的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中的“寒门”,指贫寒微贱的家庭;“势族”指有权势的家族。“势族”后世在引用时也有作“世族”或“士族”的。“世族”指世代显贵的家族,“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与“势族”的意思基本相同。由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直指九品中正制造成用人不公的弊端,所以在谈到魏晋选人用人制度时,多被援引。牛建强《科举制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制度最初还注意品状,后来因豪族控制,沦为他们垄断的工具,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杨亮《一个私人博物馆的文化担当》到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行之既久,大小中正都为世家大族所把持,品评人物的标准不是德才,而是门第的高低,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贝汇全《从<五柳先生传>看陶渊明》:那是一个分裂对峙的时代,士族和庶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被按门第区别,豪门士族控制了国家的绝大部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