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壮士的古今异义

壮士的古今异义

发表时间:2024-08-23 21:41:24 来源:网友投稿

壮士1.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孔子家语·致思》:“子路治蒲,请见于孔子曰:‘由愿受教于夫子。’子曰:‘蒲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史记·货殖列传》:“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北史·齐炀王宪传》:“既至殿门,宪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于别室,至即执之。宪辞色不挠固自陈说。”《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贺兰进明﹞惧师出且见袭,又忌巡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霁云壮士,欲留之。”宋苏轼《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杀虎壮士。”清葆光子《物妖志·猿》:“选壮士三十人,持兵负粮,岩栖野食。”郭小川《崑仑行》诗一:“戈壁滩上的黑砂哟,埋没过千万壮士的梦幻。”2.体健力大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笨麴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衮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4.太平天国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清制的进士,职同军帅。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勐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勐谓其勐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