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陈公祠堂的由来

陈公祠堂的由来

发表时间:2024-08-23 22:20:22 来源:网友投稿

陈玉壁字韫璞,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曾任江西赣州府同知,清乾隆三年(1738年),调任遵义知府。

见遵义所辖各地青杠树满山遍野,正是他家乡用来养柞蚕的槲树,于是决心在遵义兴办蚕丝事业。乾隆四年(1739年),陈玉壁派员去山东购柞蚕种,因路途遥遥,山关阻塞,蚕种途中化蛹出蛾,首告失败。乾隆六年(1741年),陈公再次派员购种,蚕种及时运到,次年喜得春蚕,陈公即分发民间喂养。因缺乏经验蚕染病皆死以致断种,再告失败。陈公矢志不移,当年第三次派人再赴山东购种延师,终于在乾隆八年(1743年)喜得收获。从此遵义缫丝、织造业应运而生。陈公还在遵义南门关建立黔省第一间丝织作坊,从事缫丝、织绸。时“遵义府绸”名扬海内,遵义山蚕丝绸由此兴盛百年之久。陈公在乾隆八年(1743年)冬卸任离遵时、群众依依惜别之情,竟到了“挽送者出贵州境不绝,莫不泣下”的程度。嘉庆初(1796年),遵义人民感怀陈公之恩,把他的木主配飨于蚕神庙。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廷将陈公列入名宦祠。后来又分别在遵义凤朝门、苟江、尚嵇建祠堂三处,供奉神位,诏示后辈,勿忘蚕丝之父。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