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y是什么公式
储蓄函数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
由于在研究国民收入决定时,假定储蓄只受收入的影响,故储蓄函数又可定义为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即:收入增加,储蓄也增加;收入减少,储蓄也减少。但二者之间并不按同一比例变动。设s代表储蓄,y代表收入,则储蓄函数的公式为s=s(y)基本信息中文名 储蓄函数表达式 s=y-c=y-(A+By)=-A+(1-B)y(0<1-B<1)应用学科 经济学学科概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函数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依赖于消费函数。储蓄可定义为收入减消费,即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所以储蓄函数又可以由消费函数推导出来。分析其计算公式为s=y-c=y-(A+By)=-A+(1-B)y(0<1-B<1)式中:s代表实际储蓄量;y代表实际收入量;1-B代表边际储蓄倾向,其值一般为正数值,但小于1,即0<1-B<1;-A代表收入为零时的储蓄量。边际储蓄倾向MPS(Marginal Propensity Save)(1)定义:指收入增加引起的储蓄增量,即储蓄曲线上某点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其公式为MPS=△s/△y=ds/dy。
(2)特点:
①MPS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斜率不变,A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原因在于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率递增)。
②0<MPS<1,③ MPC+MPS=1证明:∵△y=△c+△s △c/△y+△s/△y=1MPC+MPS=1平均储蓄倾向(APS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1)定义:任意收入水平上储蓄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比例,其公式为APS=s/y(2)特点:它是储蓄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