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于反的理解
道的运行规律,就是“反”字,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天下万物来自于有,有来自于无。
关于有和无实在一言难尽,以后我会做专门的解释,这里就简单说一下,一笔带过——有,即可感知,可辨别的物质,包括一切形象,一切现象,一切存在。无,即不能辨别,无法感知的能量,注意,有并非真有,无不是没有,有和无是大道的两种状态,一体无二,非空非有,有即是无,无便是有,形态不同而已,所以老子会说,有和无“同出而异名”,又说:有无相生。重点说一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字面上的意思,我先解释一下反者道之动:道的法则,就是事物的两种属性之间,总是相互向着对立面运行,在临界点返回,如此反复循环。弱者道之用: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发挥作用反者道之动,此句结构,是“道之动者反”。意即——道的运行规律,就是这个反字这里的反,包含三个含义:
①相反,指大道对万事万物的反向调节作用。比如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②返回。事物永远存在对立的两种属性,两种属性之间永远相互运动、转化,在临界点返回原来的属性。比如物壮则老。再比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举个简单的例子,太阳光在夜晚最弱,然后经历黎明,上午,一点点变强,到正午达到最强,之后一点点变弱,由最强的那一个点开始,反向、返回,也就是返回它原来的属性弱,这样循环往复,运动不止。同样人的生老病死,也是相同的变化规律——婴儿至柔至弱,到中年至刚至强,进而进入老年,恢复到至柔至弱。
③反复。道的运行规律,不是单一的一次运动就终止,而是不停的循环往复,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说,天下万物自然生长,我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那么我们就要懂得,不要仅仅重视可见的,有形的,外在的事物,对于不可见,不可知,无形的因素,也要足够重视正因为反者道之动,所以呢,我们做人做要把握好一个“度”字,不要过度把持,也不要过分强求,正所谓,过犹不及,因为一旦事物发展到临界点,很容易走向它自己的反面。所以老子会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因为道的反向调节作用,所以我们就要懂得:凡事应该柔和,不要强势,要随顺自然,不要张扬跋扈,否则,道会让你适得其反,道会让你得到反面。另一方面做人做事,不要过度,适可而止就好,如果用力过猛,过于求胜心切,必然走向事物的反面,正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把握好一个度字,守于中,止于善,这样才可以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融合于一处,得到天道正能量的加持,自然无往不利。所作必成。正如老子所言,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弱者道之用。道在弱的状态下发挥作用,这个弱又如何理解,怎么把握呢?弱,非懦弱,非孱弱,也不是虚弱,而是柔弱,柔,就是不强硬,弱,就是不强势,心存善念,常怀感恩,不急躁,不冒进,完完全全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法则,有条不紊,不卑不亢,顺其自然,这样就是老子所谓的弱,只有这种状态,道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任何状态都不会永远常在,都是暂时的,都在过程之中,我们能够拥有的,也只不过是当下的刹那而已。所以我们不必苦苦强求,紧紧把持,而应该看淡一些,看开一些,虽然努力做事,但不必强求结果,正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就可以了,不必争什么。要知道: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必然。一切结果都是最好的安排。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