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为何叫马头琴

为何叫马头琴

发表时间:2024-08-24 08:19:54 来源:网友投稿

奚琴出现在唐代,由弦鼗发展而来,自宋后大大发展,现在拉弦类的乐器都可说是奚琴的后裔。

奚琴:出现在唐代,宋代称“稽琴”,已加入宫廷乐队的编制,最初用竹片拉奏。宋代始有马尾胡琴,元代用于宴乐。经过长期的流传和创造,到了清代,除原有的二弦或二胡之外,又出现了四胡、京胡和板胡等,它们都可以说是奚琴的后裔。马头琴蒙语称为“莫林胡尔”或“绰尔”,公元13世纪已开始在蒙古族中广泛使用。据记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初至元上都,返回欧洲时将该乐器带回。而三百年后小提琴才在欧洲诞生。马头琴细腻如小提琴,醇厚如中提琴,深情如大提琴。这仅有两根弦素的乐器,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据传最早的马头琴,琴干由马骨制成,琴箱蒙以马皮,弦与弓则取自马尾,内弦120根,外弦180根;也许是浸染了马的灵性,其音色空灵中有奇绝之境,感人肺腑。马头琴尤可模仿马的嘶鸣,萧萧然,几可乱真。妈语中常有悲声,而马头琴也如马语,深情悲悯之情,令倾诉者翻卷衷肠。北宋的欧阳修曾有过「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其中「奚琴」,指的就是当年「东胡库真奚部落」的马头琴。马头琴是具有浓厚蒙古族特色的悠久历史的一种拉弦乐器。由古代北方民族乐奚琴演变而来。就其称呼来说各地也不尽相同,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称马头琴为“胡琴”;锡林郭勒盟察哈尔、乌珠穆沁等地称为“锹形胡琴”、”鬃胡”或马头琴;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兴安盟、呼伦贝尔盟等农区或半农区半牧区统称为“潮尔”;蒙古国的西方省和北方省称“勺形胡琴”和马头琴;也有各别地区称“皮胡”:如今的马头琴一词是从清朝末开始广泛应用的马头琴是具有浓厚蒙古族特色的悠久历史的一种拉弦乐器。由古代北方民族乐奚琴演变而来。就其称呼来说各地也不尽相同,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称马头琴为“胡琴”;锡林郭勒盟察哈尔、乌珠穆沁等地称为“锹形胡琴”、”鬃胡”或马头琴;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兴安盟、呼伦贝尔盟等农区或半农区半牧区统称为“潮尔”;蒙古国的西方省和北方省称“勺形胡琴”和马头琴;也有各别地区称“皮胡”:如今的马头琴一词是从清朝末开始广泛应用的按糊斑对胡琴的定义的基本精神:我们就叫它为梯形胡琴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