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行规是什么意思
过去有清一代梨园行的组织严密,界限分明,有“七行”、“七科”之分。
凡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人归“行”,分“生”、“旦”、“净”、“末”、“丑”、“流”、“上下手”七行。前五行不必解释,大家都明白。“流”行,就是跑龙套的,即俗称“打旗儿”的。“流”字读如“六”。“上下手”即是翻跟头的,俗称“跟头虫儿”。凡是在正面人物这一方面的,如官将、神仙的部下,称为“上手”;在反面人物这一方面的,如盗贼、众魔的部下,称为“下手”。凡是从事舞台工作,而并非表演的人归“科”,分“音乐”、“盔箱”、“剧装”、“容妆”、“剧通”、“经励”、“交通”七科。“音乐科”:就是担任伴奏的文武场面人员。“盔箱科”:就是在后台管理一般行头、盔头、把子、大衣箱的人员,俗称“箱官儿”。“剧装科”:就是管理铠靠、打衣裤、武戏行头的二衣箱人员,并且还要为演员扎靠,帮同穿戴。“容妆科”:就是给旦角化妆、梳头、擦粉、贴片子的人员,俗称“包头的”。“剧通科”:就是在场上搬放桌椅、安置砌末、施放火彩的人员,俗称“检场的”。“经励科”:就是对外接洽演出事务、对内组织演员、支配戏码的人员,有如现代的“经纪人”。俗称“管事的”,在后台权威很大。“交通科”:就是对演员送信、催场的人员,俗称“催戏的”。这七行七科都是专门人才,每个人都要拜师学习知识、经验与技术,才能吃这碗戏饭。换言之没有师父,就不能在梨园行混。所以《樊江关》里,薛金莲与樊梨花口角时的插科对白,才有“我是有师傅嗒!”“我也不是票友哇!”即指此而言。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