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r的国际音标究竟是什么呢
北京音里的是[ɻ]。摩擦强弱并不会影响是z类还是r类的本质。我的判断方法很简要:音感听起来像是「浊的s类的音」(因为真正的z类是与s类对应的),才是z类。一般的普通话,你们真的听到了这样的音,你们说普通话时,真的会觉得sh/r是一对,怎能对略有发音特征变化的带口音的[ɻ],就直接将其判定为性质完全迥异的另一类音,是z类还是r类,这首先是辅音分组的问题。如果觉得普通话的r音有各种口音效果,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再将[ɻ]如何细分,而不是将其直接改划到另一组里某个听起来略似的音。这有个关键程度的次序问题。类似地[v]应该像「浊的f」,而与唇齿近音[ʋ]性质完全不同。至于你所提到的时日的例子,我猜测题主念的是[ʂʅ35ʅ51],即后字音节简省以至于声母脱落。认为普通话的r是浊[ʐ]的知友们,会如何看待中古的从邪常船崇俟这些声纽的清化方向,以及如何看待普通话的r的来源是鼻类的日纽,那就是这些分析者误理解了浊擦音[ʐ]这个音标的发音了。[ʐ-]的理论值,应该是纯粹的擦音,发音时并不像[ɖ-/ɖʐ-]那样有持阻,而是只有持续气流摩擦。若在读[ʐ-]时用了持阻的读法,则可能已经读成[ɻʐ-/ɻ̤ʐ-]那样的复合状态了。于是关键在于要釐清[ʐ-/ɻʐ-/ɻ̤ʐ-/ɻ-/ɻ̤-]这些发音的细微不同。其中只有听起来像[ʂ-]对应的浊音的才是[ʐ-],而[ɻʐ-/ɻ̤ʐ-]则听感是前加了近音而有持阻音感的复合状态,至于北京的r则只是[ɻ-],而[ɻ̤-]是在[ɻ-]的基础上再加弛化(即在[ɻ̤]持阻时兼带有[ɦ]或[ɣ]的浊送气成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