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篇1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篇2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Young,K.S.)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57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18~25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350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28份(93.7%),其中男生68人,女生260人。医学专业学生280名,回收有效问卷273份(97.5%),其中男生106人,女生167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Young网络成瘾量表,共20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40以上为成瘾者;SCL-90量表,共有90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1~5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筛选为阳性,超过3分为中度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共20个条目。评分分1~4级,正向评分1~4分,反向评分4~1分,项目粗分×1.25得标准分,粗分超过40为阳性,标准分50~轻度焦虑,60~中度焦虑,69以上重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共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1~4分,反向评分4~1分,项目粗分×1.25得标准分,粗分超过41为阳性,标准分53~为轻度抑郁,63~中度抑郁,72以上为重度抑郁[4].
1.2.2调查实施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3统计处理
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t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结果
2.1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21~56(32.97±7.64)分,医学生得分21~86(34.27±8.28)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467,P>0.05),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P>0.05),见表1.非医学专业男生成瘾率为23.53%(16/68),女生16.15%(42/260),两者无差异(χ2=2.014,P>0.05);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30.19%(32/106),女生成瘾率为16.17%(27/1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7,P<0.01).
2.2SCL-90评估结果
2.2.1SCL-90均分比较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经t检验,t在2.133~6.942,P均<0.05),见表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t=2.789~5.207,P均<0.01),见表3.
2.2.2SCL-90得分≥2检出率比较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经χ2检验,均为P<0.01),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5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4;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经χ2检验,均为P<0.05),前5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5.
2.3SAS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5分(t=4.267,P<0.01),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6分以上(t=5.932,P<0.01),见表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44人,其中网络成瘾者16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27.57%(16/58),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10.37%(28/270),两者有差异(χ2=12.183,P=0.0);医学生中检出焦虑38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18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51%(18/59)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9.35%(20/214)(χ2=17.287,P=0.0).
2.4SDS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5分(t=3.552,P0.05),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8人,占44.4%(8/18),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8人,占14.81%(8/54);医学生检出抑郁81人,其中络成瘾者36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61.02%(36/59),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19.16%(41/214)(χ2=40.017,P=0.0),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8人,占25.0%(8/36),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5人,占12.2%(5/41).
3讨论
赵延庆等在2010年对陕西省10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12.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100%,网络成瘾率为19.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8.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21.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5.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SCL-90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SAS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5分以上,均分达45分以上;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27.57%(非医学专业学生)及30.51%(医学专业学生)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16.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SDS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占44.4%);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61.02%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19.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ogyandBehavior,1996,1(3):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nationCenter.27thChinaInternetDevelop-mentStatisticsReport[R].Beijing: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na-tionCenter,2011
[3]李瑾.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黑河学刊,2011,5: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64-1267
[8]李娜.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10,23(11):89-90,93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