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4-08-30 23:39:02 来源:网友投稿

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

 典出《楚辞·渔父》。

  战国时楚国人屈原,是著名的诗人。他因馋言陷害而流放到江南,在沅江、湘江一带流浪。有一天面色憔悴,身体枯瘦的屈原在江畔吟诗,一个老渔翁见到他,就问: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流落到如此地步呢?”

  屈原因答:“我之所以被流放,因为世人都肮脏只有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

  渔翁说:“圣人应该不拘泥于一物,应随事物变换而变换。既然世人都肮脏,你何不也掀起波浪,带起泥沙?既然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一醉方休?何必苦思冥想,故作清高,以至于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屈原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先把帽子上的灰尘弹掉再戴上去;刚洗完澡的人,也一定会抖干净衣服。我怎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俗世的.尘埃呢?我宁可投江喂鱼,也不能那样做。”

  渔翁听了笑笑,就划桨离开。边划边唱道:“沧浪河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河水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渔翁的意思仍是劝屈原不可过于清高,人应随波逐流,适应尘世的生活。但屈原没有听进去,不久就投江而死。

  后来,“沧浪濯缨”这一典故,用来表示保持高风亮节,或表示避世脱俗;也用于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