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留耕堂记是文言文吗是的话谁能发下全文

留耕堂记是文言文吗是的话谁能发下全文

发表时间:2024-08-31 07:28:52 来源:网友投稿

留耕堂记

【南宋】叶适

【原文】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但是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译文】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在孩童时,听到乡村里传诵这句谚语,就已懂得它的义蕴;长大后外出四处游学,所到乡里没有不用这句话来相告劝勉的。如今葛自得君就拿来给他的堂取名,大概是这句话意义质朴而劝勉戒惧的作用深刻,恐怕不是一般话说得漂亮的文士所能窥见的。

大凡一个人的衣食、居处、嗜好所需,只是满足他本人,那么他所留存的就为数不多了。但是人们的思想为家庭所迫促,觉得没有为之积余什么;受爱护子孙的感情所牵制,觉得没有为之置什么产业。士、农、工、商各行备业的人,朝朝暮暮经营追求,各自拚命用务,各自私有所追求的,即使危险也不惧怕,已经很多还不满足,都是因为他所留存的不止供给他独自一人的缘故。唉!如此看来那就确实不能禁止人们对财产的追求了。尽管如此人们所留存的就必须要和这良心在一起。如果不违背良心,方法也不悖谬。

即使田地连片相接,谷物的容量象山一样堆积,但在自己方寸之小的心里审度一下,没有什么惭愧的,这也是可以的。要不是这样财产虽然留存了而良心却没有。一起留存下来,那么这财产留给家庭,家庭不能承受;留给子孙,子孙不能保有。甚而至于遭到刑戮杀身之祸,或者遭到水火灾害被盗被劫,过不久回头看看财产的丧失,都是这个原因。所以欲望大不如获取少,贪图多不如少追求,有所得不如少争执。这样财产虽然没有保存遗留下来,可是良心却足以留存给子孙。这句话难道只是对乡村的人来说的,而士大夫却偏偏不是这样呢!

葛君的宅基地只有几亩,没有高墙大屋的住宅,桑麻果树,也隐约可数。有二子行为和文章相称,恭谨谦逊,不符合礼的事不做,过着草衣木食的清苦生活,却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为乐事。这样才知道葛君方寸之小的心地的作用是无穷的,而他留存给子孙的也不同于人们所留存的。至于人们从葛君的留耕堂中得到的功用,对葛君来说犹如身外之物,只是人们自己的事啊!

【注释】

1、方寸地:一寸见方的土地,比喻少量的田产,并喻心地。

2、识:懂得。趣:义蕴。

3、训切:教诲切磋。

4、遂:于是。

5、质:质朴。

6、窥:窥见。

7、须:需要。

8、当身:自身所用。

9、赢:盈余。

10、业:产业。

11、四民:士、农、工、商。百艺:各行各业的人。

12、隐:审度。

13、刑祸戮辱:受到刑罚遭到杀戮。

14、水火盗贼:曹室水火之灾和被盗被劫之害。

15、反顾:回头看。

16、卑躬侧履:恭谨谦逊貌。

17、草衣木食:编草为衣,采果为食.喻生活清苦。

18、自乐其乐:以他所喜爱的生活方式为快乐。

19、犹:仍然。

【作者】

叶适生于1150年,卒于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宋孝宗淳熙四年中进士,后被诬陷夺官,从此闭门著述,著有《水心先生文集》。《留耕堂记》便是《水心先生文集》中的一篇记事散文,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便是《留耕堂记》的开篇语。

《留耕堂记》记的是一位叫葛自得的人根据当时民间传诵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两句民谚,将自己的宅第取名为“留耕堂”,其意,一是对这句具有重要训诲作用的格言的推重,一是借以教导子孙后代珍惜土地,勤恳躬耕,节俭务家,自食其力。

叶适在《留耕堂记》中讲到,这两句民间谚语,还是在他孩提时,就在其家乡到处传诵。后来他长大了,到外边读书、应试,以至做了官,到了很多地方,人们都能熟记这两句谚语,并以此互相告诫。特别是当他看到葛自得以这两句谚语中的“留”字和“耕”字来为自己的宅第命名的时候,不仅深受感动,而且大有所悟,于是,便作《留耕堂记》一文,以记述自己对这句久铭心中的谚语的理解。文章虽只有450字,但文字隽永,布局精巧,叙述流畅,论证周致。特别是作者紧紧围绕究竟为子孙后代留什么的问题,展开了有理有据的论述。作者深刻阐述了为后代留下忠厚本分、勤劳致家的品德亦即“留心”,要比留下“谷量山积”的财富亦即“留货”更加重要的思想。尤其是文章中“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等佳句,不仅有着深刻的哲理,而且有着重要的警世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