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闸门”理论在控制疼痛方面有何应用
1965年,罗纳德·梅尔扎克[RonaldMelzack1929.07.19]与英国生理学家沃尔通过精细的动物点生理实验提出痛觉的闸门控制理论(Gate-ControlTheoryofPain)。该学说是当今最为人们所接受的痛觉理论。闸门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脊髓与大脑连接处有一类似闸门的特殊结构,其作用是选择性控制通往大脑的讯息(感觉神经必须有脊髓而后传入大脑)。闸门也可随时关闭,以阻止某些由躯体神经系统传导来的讯息进入大脑。职司痛觉的感觉神经有两种:一种粗大神经,职司短暂尖锐而发生在固定部位的痛觉。这种神经的传入有可能引起闸门的关闭(镇痛);另一种是细小神经,职司持久而发生在不固定部位的痛觉(如酸痛),这种神经的传入不关闭闸门(致痛)。1993年梅尔扎克又发展修正了闸门理论,其基本假设是:
1痛神经元和脊髓神经元形成突触,后者又称T细胞,但痛神经激活T细胞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
2形象的说,在痛神经和脊髓的突触连接处,有一个闸门。
3闸门控制着痛神经激活T细胞的能力。
4若痛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能激活T细胞的动作电位,那么闸门打开;如果痛神经元激活,但是不能引起T细胞的活动,闸门关闭。
5脑的活动能关闭闸门。
6脑中的认知加工控制闸门的开与关。
7一般情况下,T细胞活动达到阈限时,感到疼痛。
疼痛开始取决于伤害性刺激所兴奋的传入神经的种类;生物电的兴奋与传导;脊髓和高位中枢(脑干)内源性生化机制的调控作用(即脊髓各节段的调控中心和高级中枢下行抑制通道的双重调控);同时心理因素对疼痛也有显著影响。换言之伤害性刺激经外周感觉神经传入有三个系统:后角神经胶质细胞区(SG细胞)、一级中枢传递细胞间细胞和后柱纤维。L类粗纤维和S类细纤维的传导均能激活T细胞,但同时又与后角胶质细胞SG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当L类纤维的传导兴奋SG细胞时,该细胞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迅速使T细胞停止施电,形成关闭闸门效应,使疼痛性神经冲动不易通过,故可抑制疼痛;而S类纤维传导时则抑制SG细胞,使T细胞继续放电,形成开放闸门效应,使疼痛性神经冲动通过而产生痛觉(慢痛),并让大脑了解疼痛的位置、疼痛程度与刺激特性。另外L类纤维开始将疼痛传导时,已经后纤维向高位中枢传入(快痛),脑干调控机制的下行控制系统又起关闭闸门效应。
脊髓中神经元的活动决定闸门的开关,消极信号表示抑制突触,来自大脑的活动激活神经元,神经元释放出叫内啡呔(enkephalin)的鸦片样肽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存在于痛神经元的终端和T细胞内。抑制通路的作用是阻断痛信息。如战士在战场上战斗时感觉不到轻伤的疼痛,仍奋勇杀敌,正是“轻伤不下火线”,但是退下战场后会感到伤痛。根据闸门控制理论,由于压力的刺激作用,有时可将闸门关闭,故有时用手指压迫痛处会有止痛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