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的阅读答案_新安吏赏析
新安吏赏析这首诗的中心在于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无奈,以及对无能统治者的憎恨。本文新安吏赏析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导读: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著名的三吏之一,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文学地位极高。其原文如下:新安吏作者: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阅读答案:1.解释词义:①更:②次:答:①岂②挨次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答: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答:客即杜甫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5.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和《石壕吏》中哪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新安吏翻译: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新安吏字词解释: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②更:岂。③次:依次。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⑤伶俜(pīng):形容孤独。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⑦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⑧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⑨旧京:指东都洛阳。⑩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新安吏背景: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但是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中心大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对社会黑暗的无奈,对统治者无能的愤恨。新安吏赏析: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但是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但是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但是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所以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后世评价:1,仇兆鳌《杜诗详注》:陆时雍曰,少陵五古,材力作用,本之汉魏居多。第出手稍钝苦雕细琢,降为唐音。夫一往而至者,情也。必然必不然者,意也。意死而情活意迹而情神,意近而情远,意伪而情真,情意之分,古今所由判矣。少陵精矣、刻矣、高矣、卓矣,但是未齐千古人者.以意胜也。假令以《古诗十九首》与少陵作,便是首首皆意。假令以《新安》、《石壕》诸什与古人作,便首首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以上这篇新安吏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