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问题
对于教育经济学规律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气候,但是关于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教育投资及其效益的规律有过不少研究,笔者试图在此作些分析和总结供大家讨论。
一、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律
1.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投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又对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个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国民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教育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智力基础;(2)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3)教育是实现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决定因素;(4)教育是生产高素质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国民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制约教育的培养目标;(2)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教育投资规模、影响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3)国民经济的结构制约教育的结构,包括教育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等等。
认识这条规律,就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注意加强教育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另外在发展教育,进行教育投资的时候,还要注意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认清教育投资最终来源于国民经济的资源分配,教育投资的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最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试图超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都是不可能长久的,甚至是有害的。
2.教育投资的供需矛盾规律
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教育的供给是有限的,这是一对矛盾,正是这种矛盾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发展总是不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发展水平,而呈现出时而发展快,时而发展慢的现象。
教育的需求包括个人对教育的需求,国家对教育的需求和生产单位(企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的供给包括国家举办的各种教育、企业法人和社团组织举办的教育、以及个人办学等等。决定教育供给的因素包括教育投资、劳动力需求结构、教师供应状况等等,由于这些供给总是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所以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从逻辑上分析,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不同于教育投资的供给和需求,并且是矛盾的双方。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笔者认为教育供需与教育投资供需矛盾关系的表达式如下:
这个关系式说明,从教育供需角度看,学校是教育供应者,为教育需求者提供教育服务。而从教育投资供需角度看,学校是教育投资需求者,接受教育投资供应者即教育需求者提供的教育经费。
认识到教育投资的供需矛盾规律,也就认识到教育需求是无限的,教育供给是有限的(反映在教育投资上也就是认识到教育投资需求是无限的,教育投资供给是有限的),教育需求者就会适当遏制自己的教育需求,根据自己(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提出教育需求。同时教育供给者(学校)也会根据社会教育投资的可能供给量和学校教育成本确定办学规模、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一定质量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投资利用效率。
3.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
从世界各国教育投资的历史和我国教育投资的历史发展趋势看,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有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增长,教育投资的绝对量也相应增长。根据有关专家的国际比较研究[1],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有如下规律:(1)一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而增长;(2)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教育投资增长率高于GNP的增长率;(3)随着人均GNP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的幅度是逐渐减慢的,当人均GNP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以后,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教育经费在GNP中的比例将逐渐趋于稳定。那时教育投资与GNP接近于同步增长。上述规律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
通过对这个规律的认识,决策者可以确定一个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教育投资增长速度,这将有助于政府决策者协调教育投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
4.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形成规律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形成,遵循如下规律:(1)教育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间接的;(2)教育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时间上是比较迟缓的;(3)教育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发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4)教育投资产生经济效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这条规律表明,人们接受教育,只是接受学校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这种服务会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并非马上就能产生直接的物质方面的效益。人们通过受教育,而获得的生产能力,只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得以表现。所以无论是办教育,还是接受教育,都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及各个地区的配置规律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的矛盾规律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育经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性的矛盾决定了地方教育投资的不平衡性[2],教育投资的变与不变的两面性就是这种不平衡性的反映。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十分明显,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又相对较小,即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远远大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即不同教育经济区域经济供给能力差距很大,而教育的发展又相对平衡,经济供给能力与教育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落后地区,这一矛盾显得十分突出。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各地教育投资的不平衡性。
认识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的矛盾规律,在制定教育投资政策时对社会经济方面有巨大差异的地区,就要注意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性,以保证教育公平原则得到有效贯彻。另外教育投资的不平衡虽然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的矛盾,但如果某些地区的教育投资大大超出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试图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那么也会造成新的不平衡,并且影响教育投资效益的发挥。
2.教育投资的区域差异规律
教育投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样,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有关研究表明[3],我国地方教育投资的许多指标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面性。所谓不变是指这些教育投资指标对本地区而言,在不同年度都保持相对稳定。所谓变是指这些教育投资指标对不同地区来说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认识到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规律,教育投资决策者就会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不会盲目追求高的速度和比例,也不会有意降低教育投资比例,过高或过低的教育投资速度、比例都会对各地教育发展、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高等教育投资和普通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
顾清扬等人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超前增加,经济水平提高越快,超前幅度越大。并且高等教育生均经费也呈现出超前增长规律。即在同一高等教育入学率水平下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相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超前增长的,高等教育生均经费超前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
普通教育(中小学)的教育投资研究表明[4]:普通教育生均经费相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超前增长的,普通教育生均经费超前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
从逻辑上看上述高等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规律和普通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规律都从属于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认识到高等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规律和普通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规律,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和普通教育投资决策时,要注意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相应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普通教育投资占GNP的比例,提高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和普通教育生均经费占人均GDP的比例(生均经费指数),以保证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不同教育层次的成本差异递减规律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教育层次越高,教育成本越高,但是随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不同层次教育的成本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这个规律要求我们对于低层次的教育投资给予相当程度的关注,提高其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三、教育资源在学校内部的配置规律
一所学校便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投资决策单位。一所学校如何筹集教育资源、如何分配使用教育投资,如何提高学校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是校长和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投资方面已经得到认识的规律包括:
1.教育成本的递增规律
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呈现逐渐增长趋势,这便是教育成本的递增规律。有关研究表明[5],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总成本的影响呈现阶段性特点,一般要经历最初的均衡和低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新的均衡阶段。
教育成本的递增规律和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规律有相容关系。它表明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来源于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来源于教育装备水平和教师工资成本的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教育投资的超前增长与生均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有密切联系。
认识了教育成本的递增规律,对于学校筹集教育投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利用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校能认识到教育成本与教育价格的关系,进行教学成本核算,确定合理的教育价格,那么学校就更能适应教育市场,扩大生源,筹集更多的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2.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反向发展规律
闵维方等人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6]:生均成本随学校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但下降的速率递减。这个规律可以称为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反向发展规律。例如当高等学校平均规模为4000名在校生时,生均成本递减率为0.012;当平均规模为5000名在校生时,生均成本的递减率低于0.008。认识到生均成本与学校规模的反向发展规律,学校管理者便可以在条件允许并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扩大学校、年级或班级规模,以降低生均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四、个人教育投资有关规律
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投资决策,有人将其划为微观层次,等同于学校教育投资层次。笔者认为个人教育投资和学校教育投资管理差异相当大,属不同范畴。学校的教育投资管理属于教育供给者的资源管理,包括教育资源的筹集、配置和使用,追求的是近期可以看到的效益。而个人或者家庭的教育投资多数追求的是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以便在未来有比较高的收益,而且接受的某些方面的教育可能仅仅是一种消费,甚至不是为了经济效益,所以可以把个人教育投资的有关规律看成个体层次的规律。在个人教育投资方面已经得到认识的规律包括: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规律;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规律。
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状况。教育经济学和经济学一样,认定人是“经济人”,人的一切活动都有经济意义,所以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规律也应当是教育经济学所认可的规律。笔者认为教育的社会分层作用规律与上述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规律有密切联系。
个人教育投资的许多规律还有待人们认识,例如家庭收入与个人教育投资的关系,家长文化程度与个人教育投资的关系等等。所以教育投资规律的研究还需要更多人的参与。相信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这些规律都将得到人们的认识和决策者的重视和应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