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的赞字的意思
1.文言实词:赞的意思〈动〉(1)(会意本义:进财货以求谒见)(2)同本义[introduce;present]赞,见也。
——《说文》。按,玉帛雉羔雁之属皆贝类。
贝者佐见之具。进见以见为礼也。
——《说文》锴注(3)又如:赞谒(进见);赞献(进献祭品);赞见(进见)(4)导引[guide]太史赞王,王敬从之。——《国语》(5)又如:赞引(引导);赞见(引见);赞谕(引导教谕)(6)辅佐,佐助[assist]赞,佐也。
——《小尔雅·广诂》益赞于禹曰。——《书·大禹谟》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
——《仪礼·乡饮酒礼》卿大夫赞君。——《礼记·明堂位》子若能以忠信赞君。
——《国语·晋语》赞帷幄之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资治通鉴》赞军校尉。
(武官名,相当于参谋。)(7)又如:赞善(官名。
唐始置为太子属官,掌司从、辅佐);赞元理化(辅佐皇帝推行德化);赞翼(辅助);赞赞(努力帮助)(8)称颂;赞美[praise;eulogize]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心计交赞之。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9)又如:赞拜(臣子朝拜皇帝时,赞礼的人在旁唱礼);盛赞(极力称赞);赞尚(看重别人的长处并加以称扬)(10)告诉;介绍[makeknown;acquaintonewith;inform;introduce]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11)明白[understand]总百氏,赞篇章。
——《汉书》(12)又如:赞阅(明察历练)(13)参与[participatein]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14)又如:赞议(参议);赞决(参与决策)(15)选拔[select;choose]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礼记·月令》〈名〉(1)一种抒情文体,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为标志[ode]。如:天安门赞(2)对某人或某事(如对死者的品质和贡献)的赞颂[eulogy]。
如:像赞;赞评(史家的赞词与评论)(3)司仪[masterofceremonies]伊陟赞于巫咸。——《书·咸有一德》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4)又如:赞仪(司礼之人);赞撤(古代祭祀完毕,大祝帮助小祝撤去祭器)(5)姓[1]。
2.赞汉字的意思是什么【赞汉字】汪竹柏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
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祥。即便言志又供观赏。
七绝
【汉字】
魅环宇宙载风云,
力透万年尽国魂。
语润民风真善美,
文旋山海演红尘。
【七言绝句】
零星可比炽日华,
字若珠玑句无瑕。
抛珠盾玉揽温煦,
诗意娓娓仁韵达。
横平竖直显功力,
一字多义添神秘。
奥妙皆在“六书”中,
浩繁体现“形音义”。好句!这又不是文言文,是现代文
3.文言文中的“以”字的所有意思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4.文言文里“之”字的意思之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然之。(之:它,指上文李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