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张广学的学术影响

张广学的学术影响

发表时间:2024-09-20 19:02:59 来源:网友投稿

数值分类及支序分类20世纪70年代,张广学在中国首例将数值分类法应用于蚜虫研究所得结果与传统分类方法的结果相符合。他提出其不相符者有可能作为改变蚜虫分类学地位的启示,并提出它可以检验近缘物种的亲缘程度,很有应用前途。80年代,张广学利用系统演化理论和支序分类学方法,突破传统的11科分类系统,建立13科分类系统,澄清了国际上科间及亚科间的混乱现象,发现了从大蚜族Lachnini向长足大蚜族Cinarini过渡的口器类型;对长期争论的大蚜科的演化位置,提出大蚜科是相对进化单元的有力证据。染色体分类张广学改进实验方法得出99种蚜虫核型,其中71种为首次报道。绘制的核型模式图,了45类基本核型;提出最原始的蚜虫染色体数目可能是中间类型并朝两个方向演化。他根据蚜虫核型染色体带型研究,提出萝卜蚜从蚜亚科转隶于长管亚科的细胞学证据;根据声蚜属的独特核型参考其形态学上独有的发音刺和发音网,提出应把声蚜属提升为亚族级阶元。他还提出桃粉大蚜属应提升为族级阶元。核型特征还支持前人把分隶于不同亚科的两个属Tinocallis和Therioaphis改隶于同一个族。蚜虫及其寄主植物关系张广学研究中国293种瘿绵蚜科、斑蚜科和大蚜科蚜虫及其寄主植物关系时发现,中国这3科蚜虫的物种数占世界已知数的24.2%,与中国植物属数占世界已知数的24.5%相对应。同时中国3科蚜虫的属数占世界已知数的55%,恰与中国植物科数占世界已知数的56.9%相接近。表明中国蚜虫的属级、科级演化分别与植物科级与属级演化阶元是互相对应的。对蚜虫生活周期型演化的新见解张广学对国际权威R.A.莫都勒库(R.A.Mordvilko)的蚜虫生活周期型的演化理论提出了重要修正。国际间多数蚜虫学家认为,棉蚜(AphisgossxpiiGlover)是失去第一寄主和两性世代的不全周期型。经多年研究张广学用实验方法证明,不全周期的生活可以引导棉蚜产生体色和食性各异的两个不全周期的生物型;首次发现棉蚜还有3个异寄主全周期的生物型:花椒--棉、瓜生物型;石榴--棉、瓜生物型和鼠李--棉、瓜生物型。根据古生态学、古植物学和化石资料分析,他推断棉蚜的生活周期演化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提出花椒--棉、瓜生物型较另二个型更原始。张广学对莫都勒库(Mordvilko)关于蚜虫生活周期型演化学说用图解方法提出修正。他认为冰川来临等大气候变化不是不全周期生物型产生的唯一原因,小气候变化才是重要原因;异寄主全周期生物型不是蚜虫生活周期型演化的终结,随着新寄主的获得,将会演化为的同寄主全周期型,并进一步演化为别的异寄主全周期型,如此循环。如果产生两个生物型间繁殖隔离,则伴随的便是新种产生;如果不产生繁殖隔离,则一个种内可以有几个不同的生活周期型存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