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语言作文 > 《春尽江南》读后感

《春尽江南》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20 18:29:36 来源:网友投稿

《春尽江南》看完时,去了一趟湖南。在喝过湘江的水,看过张家界的奇峰险山后,再回头看江南的家乡,正是白光闪闪的盛夏。春已走远,心的灼热也如盛夏骄阳般灼热。

格非是位大气深沉的作家,《春尽江南》是其耗10年心血的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也是我读他的第一本小说。与其说他的小说在讲故事,不如说是他对社会巨变带来精神上巨变的思考更为合适。

就像用镜头记录了我或者你、他、她身边几十年的变化,一切都那么熟悉,又有无言的悲凉。我已经找不回曾经如根一样深深扎在记忆中的故乡了。房子造起又拆了,路刚填上又挖了,象古董一样的老树不知怎么就找不到了。每一年都有很多全新的名词挤进耳朵来,又有很多象一阵风一样离开。不是只有我,生活在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有这种找不回根的哀伤。

格非正是通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谭端午的眼睛来记录这一切变化的。

说得不过是谭端午和庞家玉这一对夫妇寻常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从认识到结婚以及婚后枯燥平淡的生活,一切显得琐碎、焦躁而又神经质。买房子、丢房子、找回房子;读书、工作、赋闲;学生、知识分子、头子、底层警察、暴发户、游离在社会边缘的无业者,以民间众生相来解读一个时代。

个人认为格非写这篇小说有非常巧妙的编排。就像夏天的竹林,本是清幽雅致的地方,因为一声声蝉鸣的干扰,竹林也世俗起来。世俗无人可逃。小说的前半部分看得人眼花缭乱,充斥了太多的事件。妻子庞家玉在时代的大浪中随风逐浪,不停步的追逐使她拥有了世俗的成功。因为“她已经摸到了时代跳动的神秘脉搏,认定和那些早已被宣布出局的酸腐文人搞在一起,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丈夫谭端午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前,是位受人仰慕的诗人。虽然他知道莫奈,听德彪西的《贝加莫斯卡》,真心爱着池塘的莲花,又能写出莲花一样的诗,但在时代的声声噪鸣下,消沉得只是每日叠高了枕头赖在床上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如果不是因为能干的妻子改善的生存环境,作为传统文化人的谭端午世俗生活的将会落魄而无尊严。

看看因为时代与生存产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吧!谭端午的同学徐吉士在名利的路上越走越宽,在恪守内心价值的路上却越走越窄;谭的上司冯延鹤以庄子似的哲学保持内心的高洁,却在现实中无比艰辛地抚育着孙子,给了儿媳与孙子生存的环境,还要在世俗面前饱受流言蜚语的攻击,尊严贬低;谭的哥哥曾有聪慧的头脑,却抵不住权势的胁迫,最终以在壮年的精神失常来了却一生;谭的妻子庞家玉,人生的信条是“一步都不能落下”,轰轰烈烈地将自己席卷在红尘滚滚的人潮中,却在内心难掩无比的孤独与寂寞。曾经是乌托邦似美好存在的理想沦为了不合时宜的酸腐,曾经寄托了情感的纯净的诗之泪变异成了盛夏里多余排泄的臭汗,曾经是情操高尚的隐士居住的小岛,当下则变成“销魂蚀骨”的淫窝,就是时代转变最好的讽刺。

小说最后以庞家玉癌症离世收尾,在时代的洪流前,生命终归渺小而无力,有用或者无用,都难掩人生的荒凉。

格非的对时代的思索寄存在小说的末尾,比如庞家玉最后再入西藏,有种宗教似的皈依,这也是种精神上的回归;比如谭端午对时代“重归淳朴”的寄望,比如那个在优渥富足的生活中无所事事的绿珠最后决定在幼儿园当一名老师,因为“在当今时代,只有简单、朴素的心灵才是符合道德的”。谭端午和庞家玉最后也领悟到内心保留着彼此的爱,在家玉死后,谭端午戒了烟,并完成了最初的那首诗。如同在嘈杂的世间,有人最终还是找到了打动内心的音色。形似枯槁,心却未死,诗意江南等待时代的又一轮春色。作文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