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_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承载了五千年文明和智慧的语言,本应是最能激发人无限情思和精神意蕴的学科,但是,确有不少学生竟把它和“枯燥”“乏味”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那末如何打破语文课堂沉闷的学习气氛、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备课,搭建探索平台
要使一堂语文课真正具有活力,就必须营造平等对话的气氛,搭建探索、质疑、讨论的平台,这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守学生、备教法,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各种问题。既要做到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又能自但是合理地收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拄讲课艺术,具有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打破“一言堂”教学书面,启发、诱导学生拓宽思维空间
对于数学课,人们往往有这样的认识:同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既可以从“边角边”来证,也可以从“角边角”来证。还可以从“边边边”来证,也就是说,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达到相同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语文课同样也可以有多种理解,培养多向思维。
例如,有位教师对学生进行《牛年谈牛》的作文训练。写作前要求学生从多角度立意构思,要有创新,不要雷同,学生的确给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我想写“孺子牛”精神,写鲁迅先生热爱群众的感情,写到青年学生应具备“俯身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我准备从鲁迅先生自比为一头牛,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而茅盾先生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写到伟人的谦逊,再写自己的感受。
3.我准备写“牵牛鼻子”,学习知识、进行建设都要抓主要矛盾。
4.我从牛的性格写起,牛时而温顺,有时也有“犟劲”,所以在使牛的时候必须掌握牛的这个特点,否则会出乱子的。联想到治国也应该按照规律办事。
5.牛有一个生理特点——“反刍”,由此我联想到学习也应该不断复习,温故而知新。
6.牛的确有不少优点和特点,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但是牛的速度毕竟是慢的,我准备写:一定要避免用“老牛拉破车”的速度前进。上述立意有些虽还待推敲,但学生们的思路的确打开了,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进行激烈的讨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也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起来。
三、创设舞台,让课文中的人物活起来
有些课文,如果仅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得并不深刻,尤其是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而如果把这些人物搬上舞台,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可以说事半功倍。例如讲《变色龙》一课时,我把它排练成课本剧,在学生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准确把握人物性格,通过再创造,让课文中的人物再现在大家面前。课堂演出时同学们边看边议论,时而紧张有序,时而掌声齐鸣,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表演结束时我趁热打铁地说:“大家请思考,作为一名警官的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会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摇摆不定,一变再变?他不变的又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同学门异常活跃,经过讨论明确了中心,最终作出了正确解答。就这样精彩的一课结束了,同学们仍意犹未尽。由此他们不仅了解和掌握了课文内涵,而且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四、寓语文教学于艺术审美过程中
具有审美魅力和审美价值的教育形式,教学过程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愉悦情结,乐此不疲地进入学习的过程,甚至将认识过程本身也作为一种快乐活动,并由此更自由、更自觉地获取认知信息。
语文的教学过程与审美活动从来就是血脉相容的。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客观美的结晶。通过分析可以向学生展现多层面的美:如心灵美“举世污浊而我独清”的屈原,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于谦。还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烈士,《青春之歌》中视死如归的林道静等,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当然除了心灵美,还可通过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和美的结构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美的教育,唤起他们的美感,交给他们审美的方法使他们溶入文学殿堂,忘掉自我,他们就会感觉语文学习不再是艰辛的劳动,而是一种榆快的精神享受了。因而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快乐课堂”了。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文学是最能让情思飞扬的艺术。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篇好文章可以让人浮想联翩,一段故事可以令人荡气回肠,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会自觉想象,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讲课时,可自制课件,制作一些鲜明的画面,再配上适当的解说词,给学生以具体的物感,引导他们去想象、联想。比如在讲《沁园春?长沙》时,讲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们可制作这样一个远景:一位高挑身材穿着长袍的青年站在碧波荡漾的江边,一旁是压弯果枝的桔林。讲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层时,可制出青年远眺的镜头,并制出远处漫山遍野的红叶。尔后切换近景:碧蓝的天空下雄鹰翱翔,清澈纯净的浅水里鱼儿遨游……当然再配上动感十足的画面、多变的字幕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一定会把学生的心牢牢吸引住的。除了多媒体外,还可利用录像、录音等较简易的辅助手段,起到增添教学新意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