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语言作文 > 2014核按钮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三修辞手法

2014核按钮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三修辞手法

发表时间:2024-07-18 10:59:15 来源:网友投稿

  一、修辞手法

  语文修辞手法有很多,现将名称列举如下: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分正衬、反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重复(注意2者的区分)。

  二、常用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1.比喻(分为。)

  (1)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2)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3)种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①明喻:

  即”甲像乙“。喻体和本体都出现,比喻词多用: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等。

  【举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

  即”甲是乙“。喻体和本体都出现,比喻词多用:”是、成为”。

  【举例】喻体和本体都出现,比喻词多用:

  ③讽喻:

  即”甲代乙“。本体不出现喻体出现。比喻此为:”无“。

  【举例】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1)定义: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2)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形象,令文章更生动。

  【举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种类

  ①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②拟物(借物喻人):

  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举例】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③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举例】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3.夸张

  (1)定义:有意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2)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3)种类:

  ①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举例】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②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举例】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③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举例】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对偶

  (1)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2)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排比

  (1)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2)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1)定义:根据行文的需要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或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又叫“重复”。

  (2)作用: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恰当的运用反复可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的作用。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运用在诗歌中,可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情感。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旋律美和语言美。

  (3)种类:反复分为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举例】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1)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如:是谁创造力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1)定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2)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举例】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9.对比

  (1.)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2)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举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0.双关

  (1)定义: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2)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3)种类:

  ①谐音双关(同音或音近词)

  【举例】“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②语音双关(多义词)

  【举例】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

  11.引用

  (1)定义: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甚至文件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2)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引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作品来理解。

  (3)种类:

  ①明引(直接引用)

  【举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暗引(间接引用)

  【举例】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2.借代:

  (1)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3)种类:部分代整体、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等。

  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举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举例】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即用借体的具体事物、现象等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举例】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即借体为实物、工具等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举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

  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举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3.反语

  (1)定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2)作用:增强表达效果,突出情感宣泄。

  【举例】(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4.移情

  (1)定义: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2)作用: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举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区别:

  ①移情和移就的区别: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②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

  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15.通感

  (1)定义: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2)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举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16.顶真

  (1)定义:顶真也作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2)作用: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举例】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

  17.回环

  (1)定义: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但是都流利,不会不通顺!

  (2)作用:增加与炎帝没敢和趣味性。

  【举例】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8.呼告

  (1)定义: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2)作用: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举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硕鼠》

  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19.互文

  (1)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2)作用: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举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好费劲呀!谢谢采纳为满意答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